作者彙整:

淺談脊椎側彎–認識脊醫

這個題目很大 雖然只有短短四個字,但脊椎是什麼?生理及解剖的構造及功能為何?聽說還分為好幾段?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為何.側彎,何謂側彎?有幾種類型的側彎?側彎可以改善嗎?還是一定要開刀,還是不要理它,若是長期下來會有什麼後遺症.
又瑜伽有那些體位法可以改善,如何改善?要注意何種事項?有何禁忌?

你看到了沒,所以這幾天不是在偷懶,是在想,該如何引領各位進入脊椎的殿堂,因為這個領域好大,唉!夏蟲不可語冰,我這樣講,不是在損各位,是在說我自己,因為我怕自己功力淺薄無法扛此大任.
想了好幾天,算了,我盡力就是了,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各位入門,手邊一堆學術性的資料,就讓我化成各位可口的脊椎小菜,一起來享用吧.

首先,我們來談脊椎側彎在每個門派的說法,首先是西醫,西醫裡頭有個叫脊醫,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在研究治療脊椎的醫生,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在國內未獲衛生署認可,所以無法公開執業,雖然在國外取得正式文憑,但礙於法規等等種種因素之下,他們只能看自費病人,我個人的想法是,若你真有脊椎錯位的問題,我建議除非你有認識很棒的推拿師,否則建議你去看脊醫.現在先來認識一下,脊醫的歷史:

淺談脊科

1895 Dr. D. D. Palmer用手去醫治一個聾人的脊患使他回復聽覺後,脊骨神經科《脊科 / 脊骨療法 / Chiropractic 便在美國成立,脊骨神經科醫生《脊醫 / Chiropractor / Doctor of Chiropractic / D.C. 的人數到現在更增至五萬人以上。脊醫學由美國發展到其他西方國家,在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英國、北歐等國家脊科都得到官方的認證

脊科是一門不用藥物及不做手術的醫學。它的對象是「整個人」並非「個別器官」,更非「個別病症」。脊醫的最大目標是幫助一個人步向健康。脊醫認為不正常的脊椎骨位置和運動功能是可以影響整個神經系統的運作,繼而使身體出現毛病。所以脊骨便成為脊醫幫助整個人的入手處。

環顧醫療界內不同醫術都有為人類帶來不同貢獻。脊醫在歐美盛行,主要是因為脊科療法是合理、自然及無副作用。在一個有高度素質的醫療系統裹,脊科的角色是提供另一解決方法去補充傳統西醫學的不足。

 

脊科歷史的兩個重要人物
脊科之父:Dr. Daniel David Palmer

 

  脊骨神經科 ( Chiropractic / 脊科 ) 是在一百多年前由加拿大出生的美國人 D.D.Palmer 所發現的。在 1895 年9月18日他為一個自從背傷後轉聾的黑人( Harvey Lillard ) 醫治脊患,使他喪失了十七年的聽覺得到回復。因為這件事的鼓勵,他不斷研究,終於發現了脊椎骨因為錯位 ( Subluxation / 脊科半脫位/ 脊骨骨節輕度移位 ) 而導致神經訊息受到干擾。他樹立了脊椎錯位影響神經功能進而使身體出現毛病的理論,更把自古以來都有的整脊技術提高升華至脊骨神經科的矯正方法 ( Adjustment )。
  
 
 
脊科的發揚人:


Dr. Bartlett Joshua Palmer

  D. D. 的兒子 B. J. Palmer 更是把調整方法的研究推進到全新的領域。B. J. 為了奠定脊骨神經科的科學基礎,在 1910 年他引進了剛在1895 年才發現的X光機來研究脊椎骨錯位。他更應用表面溫度探測器來研究脊骨錯位對神經運作的影響。後來他發現第一節頸椎錯位對整個身體影響,更發展出一套特有的矯正方法, 以矯正第一節頸椎為整個技術的重點,使得矯正方法成為了一種獨特技術。他也是一個哲學家,為脊骨神經科留下了許多的哲學思想。他使脊骨神經科成為一門集哲學、科學、藝術的學問。

其實,脊椎側彎所展現出來的就是姿勢的扭曲,不對稱與不平衡的骨架,會壓迫到許多的器官,長期下來脊椎本身的傳導也會出現嚴重的干擾,請記得,脊椎是大腦的延伸,所以中國人俗稱它是龍骨,可見它的重要性了吧.

現附上一張圖,各位先仔細研究一下,脊椎側彎所造成的影響,我又要去k書了.因為還有另一個流派日本的礒谷公良的髖關節派,主張脊椎的問題其實是由於骨盤不對稱所造成的,骨盤又是由兩根股骨所支持,所以元凶就出在髖關節,對了!!又是髖關節,各位,盤腿盤不起來,凶手不是膝蓋,是髖關節出了問題,一旦其有毛病,例如髖關節骨折,那就等於半身不隧了,致死率聽說和乳癌差不多.

 

 

[……]

Read more

分類: 脊椎/骨骼,Bone | 發佈留言

膝蓋研討會大成功~各位,你們真是太優秀了

各位,你們真是太棒了,太優秀了!

在這個艷陽高照的美妙的周六中午,割捨台北繁華的街景不逛,願意挨著肚皮,遠從市區搭捷運,小黃(計程車),還有前輩從台南搭飛機遠道而來,前輩,在此受Judy的一拜,也有人搭火車從台中新竹風塵僕僕地趕來參加樂活瑜伽所舉辦的全台第一場瑜伽醫學研討會,各位前輩們,你們路上真是辛苦了.歷史會留下這筆見證的.

還好,沒讓各位失望,本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在各位勤做筆記,笑聲不斷之下,相信各位一定有收穫,你們上課有收穫,我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老實說,辦這個網誌及相關的活動,真的是一條不歸路,有人說:練瑜伽是一條不歸路,現在,我又比各位多了一條,那就是辦網誌

每天,我都在求進步,因為背負的各位的期望,有人跟我說:
”我每天一開機就先看你有沒有新文章出現”
難怪,有時,我一早開機趕稿時,就發現”天啊!有幾個瘋子竟然比我還早上線,完了,得趕快交稿”
各位,我好像又重回當年跑新聞的樣子,你們已經成為我的報老闆,她最常唸”你這傢伙,你的稿子什麼時候才生出來!”

所以囉!我都不敢太偷賴,感謝各位的支持,讓我的網誌不斷地成長,也讓我的夢想正像太空梭一樣直衝宇宙的天際,大家和我一起乘著夢想~~起飛吧!!

昨天的研討會,看到滿滿的人潮,近四十雙飢渴求知的眼神,我知道,我找到一群同好,一群對瑜伽醫學有興趣的同好,真好~~說實話,我還真怕被各位放鴿子,但事實證明,各位是重承諾的君子,預約報名,果然都如約前來,真是太感動了!!你們若來得少,我這老臉往那放,下回想要再邀重量級的專家前來時,人家一定不感興趣,”小貓兩三隻,粉難看”我自己恐怕也意興闌珊.

還好,有各位熱情的捧場,本次研討會大大地成功,我幫各位準備的講義,絕對值回票價,因為內容涵蓋,國外原文講義,解剖課本內容及運動醫學和復健醫學的內容,全都和膝蓋有關,不錯吧!!這都是我個人的藏書,我這個人,沒別的嗜好,就是愛看書,尤其和健康相關的,我全都愛.

對於無緣與會的同學,我會儘快整理當天演講的內容,但可能不如親臨現場來得精彩,因為有好多動作,要現場親身參與,才會有同感.下回,記得來參加,有參加的人,不要偷懶,趕快回應上來,順便給我一些建議,讓我下回辦得更精彩,對了,當天有拍照的人,記得寄給我啊you_loveyoga@yahoo.com.tw

最後,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首先是各位參與的同好,以及梵瑜伽的春玲和那位櫃枱美女,再來,就是當場表演倒立的簡文仁理事長,他聽到要幫各位瑜伽大師上課,輸人不輸陣,練了幾招如意招,一招即出,果然驚動萬教.
最後最後,要感謝的人,是我老公~~小條,你們管叫:條哥,就對啦!!
他常常提醒我,
”辦活動,要認真,內容要充實,最好像醫學會一樣,有深度...
,還有,收費不要太貴,要便宜”
”是,遵命”

其實,各位,我是夫管嚴,很怕老公碎碎唸滴,”小條,你覺得這樣寫,口以嗎!”

現在,大家可以回應上來,說一下你在那裡,那我就知道你是誰了,不好意思那天都沒什麼空和你們相認,因為太忙了.我是最後一排右二,在帥哥旁的那位熟女judy

[……]

Read more

分類: 教室及研習訊息,Studio | 發佈留言

認識肩頸肌肉(一)

你有固定的行為模式嗎?不管你是上班族,或是家庭主婦或是瑜伽老師,只要你有固定的行為模式,那就表示,你有固定的肌肉傷害的風險存在.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復健師Victor的臨床經驗告訴他的.

沒錯!!尤其是現代人都有工作狂,尤其是成就愈高的人,通常走路都疾如風,因為時間寶貴,律師是以小時計費,醫師是以病患人頭計費,瑜伽老師呢!!!所以在現代這個忙碌的社會大家都在追逐時間,所以生理開始演化,重心由腳底板移至腳尖,上半身會略略前傾,從側面來看,身體呈一個c 字型,為了平衡,腰只好往後挪,所以很多人都有腰椎凸出的毛病,肩頭向前縮,頭整個似乎要埋進到電腦裡頭的感覺.

尤其是頸部,當頸部前屈超過二十度,後仰超過五度,開始承受極大的壓力,為了支撐那顆頭,七個小頸椎累得你死我活,一旁的肌肉也起不了作用,你是不是常常覺得頸部好緊,肩膀好硬,這就對了,因為你用意志鎖住你的上頸部的肌肉,包括兩側肩背,所以他們只好乖乖就範,肌肉是很個好好先生,但長期下來,該部位的血流量就會愈來愈少,沒有血流的供應,肌肉細胞就沒有養分,再加上長期固定一個姿勢,肌肉群裡,勞逸分配不均,有些肌肉最倒楣,每次都要負責吊起你的頸椎,如果,那天,它罷工了,天啊!!一粒頭就會掉在電腦桌前,豈不嚇人,猜猜看這個倒楣的肌肉叫什麼名字

所以,長期下來,肩頸的肌肉就會開始出現緊繃僵硬等現象,頸椎也會提早退化,當醫師告訴你:某某某,你有慢性頸痛,韌帶拉傷,肌勪膜疼痛或頸神經根壓迫等現象時,那是醫師在提醒你,趕快活動一下你的肩頸肌肉,否則,他們快要受傷了.

況且,肌肉上面也有神經,神經也是有脾氣的,它讓你生,也可讓你成為活死人,尤其頸神經會讓你的手指不聽使喚,呵,當你那天還想在十指亂飛趕報告時,你會發現,完了,指頭好像不聽使喚一樣,尤其像我一分鐘可以打近百字的人來說,少了靈活的手指,人就等於廢了一半.

現在,我們就來認識肩頸的肌肉吧
 首先來認識肩頸肌肉之王—Trapezius(斜方肌) ,就是那個最苦命的肌肉

 
斜方肌(Trapezius)在上背部的肌肉來說,範圍較大,像偏頭痛、頸部痛、膏肓痛和肩膀痛等等,都和它脫不了關係。斜方肌是由三塊肌肉所組成的,分成上中下三塊。

上斜方肌:當它發生筋膜炎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頭和偏頭痛,以及後頸部的疼痛,有時也可能會引起下頷骨的咬合疼痛,痛常會落枕,一轉頭肩頸就痛,大部份就是上斜方肌發炎,它的痛點位於肩井附近,可指壓肩井,會感到症狀減輕許多。 
 ◎中斜方肌:中斜方肌如果發炎的話,最直接的症狀就是膏肓痛,也就是肩胛骨內緣有一股燒灼感。另外由於它的另一端是和肩峰相連,所以也可能出現肩膀後緣疼痛。

◎下斜方肌:下斜方肌筋膜的發炎症狀包括有肩胛上、肩胛內、肩峰,以及頸部的疼痛。造成下斜方肌筋膜炎的原因有:主要是手臂向上撐的時間過久,造成下斜方肌的吃力。例如用手托腮幫子、拿掃帚清理天花板等等。

那麼要如何自我矯正治療斜方肌的筋膜炎呢?

1注意身體兩側的對側性,尤其是肩膀.
2. 坐椅、鍵盤、輔助工具的高度要適當,如果感覺肩膀有不適的情形,就表示需要調整了。
3. 枕頭如果沒有彈性,要趕緊換掉,以免過硬的枕心造成肩膀不必要的牽扯。長時間的車程也最好準備一個靠枕,能夠讓肩膀得以放鬆。
4. 衣著和隨身背包要輕便,不要造成肩膀過度的壓力。
5. 工作一段時間(20~30分鐘),最好要活動一下,以放鬆肩膀的壓力。
6. 拉筋。包括頭部、肩胛骨,都要儘可能的活動開來。 

肩部的動作 ,很重要必會,否則五十肩很快找上門

Ÿ所謂肩部的動作是指移動肩胛骨、鎖骨所造成的肩部動作。不要將之和肩關節動作(移動上臂)弄混了。

 Ÿ肩部動作:

 Ÿ上提(elevation)提肩胛肌、斜方肌上部

 Ÿ下壓(depression)胸大肌鎖骨部、鎖骨下肌(subclavius);斜方肌下部

 外展(abduction)前鋸肌、斜方肌上部

 Ÿ內收(adduction)斜方肌、菱形肌

Ÿ外旋(lateral rotation)斜方肌、前鋸肌

 Ÿ內旋(medial rotation)菱形肌、提肩胛肌

 

[……]

Read more

分類: 肌肉/肌腱,Muscle | 發佈留言

8/5周六膝蓋研討會之原文翻譯

好快,轉眼間,這個周六就要辦活動了,兩個月前,大夥還在把酒言歡,依依不捨地分離,沒想到,真沒想到,咱們這個周六就要見面了,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哇!哈~哈~哈,豈不暢快,寫這麼多,就是一個字,爽!!!

好朋友相見,當然快樂,而且我們還不是鬼混打屁殺時間,我們可是在研習喲,林老師一定很欣慰,大家都如此上進可取,很好,很好.老師在~~~高雄~~也可感到欣慰了.

有些同學實在是太謙虛了,一直要我翻一下講義,害我情人節大餐差點泡湯,只保留十分鐘.還好,趕去還來得及,又吃了一頓好料.只是多了個八燭光的強力燈泡,我女兒,一直問,為什麼爸比今天要請客,為什麼要請我和媽咪,其實,你是跟班的,我才是女主角.你是前世情人,那媽咪是爸比的前世什麼人啊!!!這~~可能是你爸比的老媽吧!老公臉上三條線.
好了,不鬼扯了,現在就老老實實地翻一下文章.但我的英文也不太好,各位將就一點,而且,我也留了一個意外的禮物給各位,大家才有參與感嘛!!!

現在要報名的同學還來得及,因為我們希望這麼的活動,各位都能參與.將來那一天各位為人師表,這些知識一定用得上,再次提醒各位,

時間:8月5日(六)11:30~14:00
地點:梵瑜伽
(捷運板南江子翠站四號出口即可看到,雙十路上,可看右側網站有介紹)
內容:討論膝關節,以下面文章為主
費用:500元(附議義,數量有限,晚來者可於事後至網站自行下載)
報名:請電梵瑜伽02-82534335
ps:理事長演講是12:30~13:30 11:30~12:30聯誼和溫習時間
(不附中餐,現場禁食,但附議義,數量有限,晚來者可於事後至網站自行下載)

各位猜猜看,那一張圖是正確的盤腿姿勢


答案就在下文自己看了??

Protect the Knees in Lotus and Related Postures盤腿及其相關體位之膝蓋保護

By learning basic anatomical principles, you can teach your students how to safely open their hips without injuring their knees. 透過學習基本的解剖學理論你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安全地打開髖關節,而不會傷到膝蓋

By Roger Cole

Lotus Pose (Padmasana) is a supreme position for meditation, and Lotus variations of other asanas can be profound. However, forcing the legs into Lotus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s you can do in yoga. Each year, many yogis seriously injure their knees this way. Often the culprit is not the student but an overenthusiastic teacher physically pushing a student into the pose.
蓮花式(雙盤)是冥想最至高無上的姿勢,其相關體位法也是較深奧的,然而強壓小腿硬做雙盤其實是練瑜伽最危險的動作之一.每年,都有許多瑜伽研習者因此而受傷,其實罪過都不是出在學生本身,而是教學過度熱心的老師不斷地督促學生做此動作

補充:(此指學生髖關節未全開時,老師就要求學生做雙盤,其實是造成學生膝關節受傷的主因)

Fortunately, there are techniques that make Padmasana much safer to learn. Even if you don’t teach full Lotus, you can use the same techniques to protect students in related postures, such as 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 (Half-Bound Half-Lotus Forward Bend), Baddha Konasana (Bound Angle Pose), and Janu Sirsasana (Head-to-Knee Pose). These poses can do wonders for the hip joints and the muscles around them. Unfortunately, many students feel a painful pinching sensation in the inner knee in all of them. To understand why, and how to prevent it, consider the underlying anatomy.
可喜地是,現在有許多技巧可以讓學習雙盤變得更安全,即使你不教雙盤,你也可以讓學生在做相關的體位法,使用相同的技巧保護學生,例如: 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Half-Bound Half-Lotus Forward Bend直立單盤前彎式) Baddha Konasana (Bound Angle Pose)坐式曲膝雙腳腳掌相對,或是Janu Sirsasana (Head-to-Knee Pose)坐式單腳伸直另一腳單盤腳掌抵在另一腿之內側.這些動作對髖關節及其周圍肌肉有意想不到的好處.不幸地是,很多學生在做這些動作時,膝蓋內側會有好像被人捏痛的感覺.看一下右圖你就可以了解為何會如此,以及該如何預防

註:下圖左方是安全圖,主因在於股骨頭有外轉,看箭頭就知道,右方是未做外轉的預備動作即盤腿,看到膝關節那條藍色韌帶了嗎?由於膝與小腿的外側角度太大它被拉得太徹底,是告成膝蓋受傷的主因.

<

Figure 1Safe Knee Placement    
Figure 2 Unsafe Knee Placement

The problem starts at the hip joint, where Lotus and its relatives require an astounding degree of mobility. When you move from a neutral, seated posture, such as Dandasana (Staff Pose), to Baddha Konasana, the ball-shaped head of the thighbone must rotate outward in the hip socket about 100 degrees. Bending the knee and placing the foot in preparation for Janu Sirsasana requires somewhat less external rotation,

徵結來自髖關節的活動力,雙盤及相關姿勢要求其要有驚人的活動角度.當你從Dandasana (坐姿上身挺直,雙腳伸直,注意此動作之髖關節角度是零)變化成Baddha Konasana(束角式=將腿打開腳掌呈翻書姿勢)時,股骨頭上方有個股頭頸會從髖關節窩外旋100,若是做Janu Sirsasana (單腿交換伸展式=坐姿一腳伸直另一腳抵大腿內側)要求的外旋角度會比較小一點.

but as a student bends forward in the pose, the tilt of the pelvis relative to the femur brings the total rotation to about 115 degrees. Padmasana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 of external rotation (115 degrees) just sitting upright, and the angle of rotation is somewhat different, making it more challenging for many students. When we combine the Padmasana action with a forward bend, as we do in 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 the total external rotation required at the hip joint jumps to about 145 degrees. To put this in perspective, imagine that if you could turn your thighs out 145 degrees while standing, your kneecaps and feet would end up pointing behind you!

但是,當學生上身挺身前彎時,骨盆會稍稍離地前傾,此時股骨頭的外旋角度將呈
115度.Padmasana(雙盤)要求的外旋角度也是115,但上身若坐得很正,外旋的角度還是會有點小差異,然而這對學生而言,卻是極大的挑戰.當我們以立姿前彎的動作再結合雙盤即所謂的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直立單盤前彎式)整個髖關節的外旋角度約145,也就是說,想像一下當你成功完成這個外旋145度的直立單腳單盤前彎式時,你的膝蓋和腳將你身後結束??(救命啊!這句我不是很懂!但重點就是大腿要儘量外旋就對了)

If a student can achieve all of this outward rotation at the hip in Lotus, they can then safely lift the foot up and across onto the opposite thigh without bending the knee sideways (see Figure 1). Some people with naturally mobile hips can do this easily, but for most people, the thighbone stops rotating partway into the pose. This limitation may be due to tight muscles or tight ligaments or, in some cases, to bone-to-bone limitations deep in the hip. When the femur stops rotating, the only way to get the foot up higher is to bend the knee sideways. Knees are not designed to do this-they are only designed to flex and extend.
假如學生能輕鬆地將大腿外旋得很徹底,那她們就能安全地抬起腳放到對側大腿上完成雙盤動作,而不會彎曲到他們的膝蓋(也就是說根本沒用到膝蓋,見上圖一),有些人天生髖關節就比較靈活可以很輕易地完成,但大部分的人只能做到某種程度.這種局限性是由於大腿的肌肉或韌帶太緊所引起,或是,在某些案例,是髖關節等骨頭太硬所造成.當大腿無法外轉,只能將腳抬高地斜彎膝蓋.膝蓋的使命不是設計來做這些動作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曲膝(蹲下)或伸展.

If an overzealous student continues to pull the foot up after his thigh stops externally rotating, or if a student or teacher forces the knee downward, the thighbone and shinbone will act like long levers that apply great force to the knee. Like a pair of long-handled bolt cutters, they will pinch the inner cartilage of the knee between the inner ends of the femur and tibia. In anatomical terms, the medial meniscus will be squeezed between the medial femoral condyle and the medial tibial condyle. In layman’s terms, the inner ends of the thigh and shin will squeeze the inner cartilage of the knee (See Figure 2). With even moderate force, this action can seriously damage the meniscus. Such injuries can be very painful, debilitating, and slow to heal.
假如學生求表現也不管髖關節是否有充分外旋的能力就拚命練盤腿,或是學生或老師太雞婆地跑去強壓翹起的膝頭,大腿和小腿的動作就像是使用膝蓋為軸心的長槓桿,這將導致股頭及小腿內側部分的疼痛感.以解剖學的名詞來說,就是指膝蓋內側的半月板會被內側股骨髁以及脛骨髁所擠壓.以外行人的話來說,就是指大腿及小腿的內側將擠壓膝蓋內側的軟骨板(見上圖),即使是輕柔地施力,也會嚴重地傷害半月板,像這樣的傷害會使得你的膝蓋變得疼痛,功能衰退,最後只好求助醫療.


以上這張圖膝蓋俯視圖,左邊是外側,右邊是內側,各位可以看到medial meniscus內側半月板及外側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

左圖是右膝伸直,中間有髕骨patella,很多時候是patella角度跑掉,造成knee pain.右圖是彎曲,可以清楚看到patella 和股骨femur的角度.

Poses like Baddha Konasana and Janu Sirsasana can cause similar pinching. In these postures, we do not usually pull up on the foot, so the problem comes mainly from the lack of outward rotation of the thigh relative to the pelvis. Let’s first look at Baddha Konasana.
像這個Baddha Konasana(翻書動作)和Janu Sirsasana(坐姿單腿交換伸展式)也會引起同樣的疼痛感.這些動作也不太須要盤腿,因此問題出在髖關節沒有外轉.就先來看看翻書這個動作啦

Remember, to stay upright and stable while placing the feet in Baddha Konasana, the heads of the femurs will turn strongly outward-about 100 degrees-in the hip sockets. Because this requires so much flexibility of the entire hip region, many students instead allow the top rim of the pelvis to tilt backward while placing the feet in Baddha Konasana. They move the thighs and pelvis as a single unit. This requires little rotation of the heads of the femurs in the hip sockets, and it demands little flexibility. It also defeats the aim of mobilizing the hip joints and causes the entire spine to slump.
記得,翻書這個動作,上身挺直挺穩當腳掌兩兩相對,股骨頭才能有有地朝外轉100度,因為這個需要髖關節有強大的靈活度,但很多學生無法做到只好讓屁股稍往後倒才能抓到自己的雙腳.這時,骨盆和大腿已成為一體.其實,這個動作並不難,只要少許的大腿外旋角度以及少許的彈性就能成功.這個動作,也同時可以強化髖關節的靈活性並讓你的脊椎穩穩地向下挺直.

As a teacher, you may find yourself instructing the slumping student to tilt the top rim of the pelvis forward in order to bring them upright. If their hips are loose enough, this instruction won’t create a problem; the pelvis will tilt forward, the thighs will remain externally rotated, and the spine will come upright. But if the hips are too tight, the femurs and pelvis will roll forward as a single unit. While the thighbones rotate forward, the shins will not, resulting in the aforementioned pinching in the inner knees. This explains why some students do not feel any knee pain in Baddha Konasana until they attempt to tilt the pelvis completely upright.

Ps:從現在起,你們就自己看了,真的有點難翻.但看得比較快,比手劃腳也快,就是要手打出來很慢.我不逐字翻了,下回我會寫心得,這還比較快.接下來,靠大家接力翻了.這就是禮物啦,送大家,自己挑一段,翻好自動po上來.

Some students complain of knee pain only when they bend forward in poses that require external rotation. That’s because a forward bend like Janu Sirsasana demands even more external rotation at the hip joint. Again, in the tight student, the pelvis and femur roll forward as a single unit, pinching the inner knee. Of course, in either Baddha Konasana or Janu Sirsasana, pushing the knee(s) downward makes the problem worse, because tight muscles make the femur rotate forward as it is pressed.

Now back to Lotus Pose. Forcing the knees into Padmasana by lifting up on the ankles can also injure the outside of the knee. When a student lifts the shinbone without adequately rotating the thigh, it not only closes the inner knee, it opens the outer knee, overstretching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If a student then forcibly turns the feet so the soles point upward (which people often do to get the feet higher up on the thighs), they can worsen the strain. This action of turning the soles actually pulls the anklebone away from the knee, creating a chain reaction all the way up to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What’s the solution? First, use common sense. Never force a student into Lotus or related poses, and discourage students from forcing themselves. Teach students not to push into pain, especially knee pain. Do not adjust the pose by pulling on the foot or ankle, nor by pushing down on the knee. Instead, either teacher or student should apply firm outward rotating action to the thigh, turning the femur around its long axis, using the hands or a strap. (For full instructions on how to do this adjustment, see the sidebar.)

If your student already has knee pain but can do basic standing poses comfortably, teach these poses first, with careful alignment. This can bring her a long way toward recovery. When you reintroduce problem seated poses such as Baddha Konasana and Janu Sirsasana, use the hands or a strap to apply the same outward rotating action described above for Lotus.

For students who are ready to learn Lotus, introduce it gradually, working from poses that require less external rotation at the hip (such as sitting in 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 without bending forward) to those that require more (such as full Padmasana). Wait until last to introduce poses that require the most external rotation (forward-bending variations of full Padmasana). As students are learning these poses, teach them to rotate their thighs outward either with a hands-on adjustment or a self-adjustment. Instruct them to monitor and avoid pinching sensations in the inner knees.

Encourage your students to go slowly, be patient, and persist. In time, they may be able to sit comfortably and meditate deeply in Padmasana. If not, remind them that true meditation lies not in some specific posture but in the spirit of their practice. Help them find a posture that suits them, then guide them to settle in and experience the stillness that is yoga.

Adjustments instructions

Adjustment Instructions

It’s always a good idea to ask a student for permission before you do an adjustment. You can perform this one with or without a strap. (See Figure 1 to view strap placement.)

To begin, kneel behind and to one side of the student. To do the adjustment manually, grip the upper one-third of the thigh with both hands and turn it firmly outward. To use a strap, encircle the upper one-third of the thigh with it once or twice. Pass the free end through the buckle the first time around. When you’ve finished setting up the strap, make sure that the loose end is to the outside of the thigh, so that pulling outward on the strap will externally rotate the thigh.

Use one hand to pull firmly outward and slightly downward, being careful not to force the knee downward. Place the other hand on the back of the pelvic rim and use it to prevent the pelvis from tilting backward. While adjusting, ask the student for feedback and heed what he says. Watch his facial expression and look for signs of relief, not discomfort. When done correctly on a healthy student, the rotating action can be quite strong without causing injury.

[……]

Read more

分類: 教室及研習訊息,Studio | 發佈留言

核心肌群–腸識六大基本功(四)

練瑜伽和腸子到底有什麼關係??他們兩人之間相遇之後,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各位仔細看了.

腸子,是俗稱,專業一點稱為腸道,腸子長得什麼模樣,你沒看過,但一定吃過客家名菜薑絲炒大腸,或是脆腸,或是大腸麵線,或是瀂大腸,反正嚼起來很有口感,就對了,唷!口水不要流下來.

但自己的腸子,大家可能壓根都不會去注意它的存在,除非腹瀉,肚子痛,或是腸套疊,或是盲腸炎,否則,你可能一輩子都忘了它的存在.
腸子就是這麼默默為你付出一切,忍受你無情的對待,包括:愛吃麻辣鍋,愛吃下午菜精緻小蛋糕,愛吃扒飛!歐式自助餐,還有肯德基的蛋塔等等,這些都對腸道造成很大的壓力,可是它選擇忍耐.
它不怪你,因為大吃大喝是放鬆壓力的方式,可是你總得彌補一下吧!例如:大吃大喝之後的隔天,請減量少吃,平常多做有益腸道健康的瑜伽體位法,還有,請多吃蔬果類的食物,最好含有高纖,因為它是組成便便的材料.

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小腸主攻營養的吸收,你可以沒胃沒大腸,但完全切除小腸的話,你鐵定死定了,因為沒辦法吸收養份,細胞就無法存活,你現在總算知道它的重要了吧!嘻嘻!考你一下,小腸有三個姐妹花,分別是十二指腸(長度約為十二根手指的寬度,好記吧),空腸及迴腸,其中以迴腸最長,約四百公分.小腸內部有五百萬條以上的絨毛,食糜以每分鐘移動一公分的速度前進,亀速的動作,是為了讓養分能充分吸收.

但小腸很害羞,平常都擠在一堆,所以,你看不清它們的面相.

但我看過,有一回開刀房急call,我推著機器趕去,門一開,我看到....膽小的同學請在此先跳過

看到啥!看到一個豬頭醫師滿頭大汗,將病人的腸子全部掏出,哇!一堆腸子,好大的一坨腸子,根本分不清是什麼部位,他和助手正忙著找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掉在腹腔裡面,不是鑷子,是紗布,但不管是什麼,這都是嚴重的疏失,尤其是肚子已經要關起來才發現,每個人都滿頭大汗,只好求助我們,還好,在影像醫學的協助之下,紗布總算原形畢露出,但找到是一回事,能不能把它掏出來才是重頭戲.

但無論如何,那一個場面,對我真是很大的震撼!

不是我要說,人最好不要生病,因為一上手術枱被麻醉後,真的跟死豬差不多,因為毫無知覺,只有基本的生命徵象在跳動,而且手術之前還要刮毛,那裡的毛,你就自個想囉.

來說說大腸,呈ㄇ字型,食糜進入大腸時,帶有九成的水分,當進入直腸預便投糞時,水分已降至七成,若你又硬不上大號,水分就會愈來愈少,最後,變成像羊屎一樣硬,那你就要花更多的力量把它擠出肛門,這就是便祕的由來,有人因此在馬桶上中風,因為大號大用力,導致血管破裂,中風送醫.
古人說,寧為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但掛點在馬桶上,這....就變成一個傳奇故事了.
大腸最大的特徵是,布滿上千種細菌,有一百兆,有好菌,壞菌,和牆頭草的伺機菌,靠著食物的殘渣生存,所以,若不好好維持腸道的健康,就真是自尋死路,想想,有70%的免疫大軍駐守在此,萬一腸道淪陷,那你的身體的防線便會被攻破,就像魔戒的佛地魔所派出的半獸人一樣,而便秘,就是他們的武器.因為,它是腸道健康的頭號殺手.

長期的便秘,表示腸道正在做垂死的掙扎,每天和一大堆的毒素生存,還得忍受它攻擊腸壁細胞,有益菌潰不成軍,腸道快要呈現空城狀態,各種毒素將破門而入,透過循環系統入侵全身的細胞,這難道只是一句”歐,是便秘,還好”可帶過的嗎!!

行文至此,各位不要懷疑,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就是腸道

現在,就來看看如何維持腸道的健康,有六大基本功,分別是飲食的均衡,心情愉快,生活規律,定期運動,經絡按摩,定期健檢.
現就挑幾個來說,
飲食的均衡--每天多吃五蔬果,就對了
 
心情愉快--打坐及冥想,放空自己,以減法過生活
生活規律--腸道是自律神經自控,規律的生活,才不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定期運動--這就多說一些了,腸子由腹部及腰部的肌肉,韌帶,腹膜所支撐,所以必須強化支持力,這就和核心肌群有密切關係,下垂的腸道會引發諸多問題,尤其橫結腸,就像吊橋一樣,橫在肚子正中央,每天都要抗拒地心引力,沒力,往下掉,胃就跟者掉,然後,膀胱,子宮,卵巢就倒大楣,因為每天都被壓得抬不起頭來,接著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症狀.
所以要改善腹肌的強度,才能徹底強化腸道的健康.

簡單測試腹肌的動作,船式:
平躺,曲膝,手放頭後,起身,很容易者,六十分,
手要打直才起得來-五十分;起不來四十分,
要靠手扶膝頭者-三十分.

經絡按摩--早上五至七點氣血流到大腸,是排便的好時機,可以肚臍為中心(神闕穴)順時針按摩,再摩擦後腰,手上的合谷,支溝及神門穴.
定期健檢--可以早期發現腸癌,現已躍居癌症第三名,粉恐怖.

各位,看到這裡,真的很強,現在就請你提供能強化腹肌的瑜伽體位法,請各位po上來,大家一起討論
我手打得好累.休息囉(.__.!!!)

[……]

Read more

分類: 內核心肌群,Inner Core Unit | 發佈留言

核心肌群–你不能沒腸識(三)

核心肌群–你不能沒腸識(三)

今天我到書局看了一本書,叫做你不能沒有腸識,是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蔡英傑博士所寫的,裡面雖然講的是腸子的知識,但卻和瑜伽有很大的關係.

腸子,分成小腸和大腸,可不是大腸包小腸的那個士林夜市小吃.小腸是人體很重要的部位,當食物從胃送入小腸之後,就進入一條彎彎曲曲的管道,約有6公尺長。

在小腸中,食物會被進一步的分解,養分也在此吸收。小腸上頭是和胃在幽門括約肌處相連接,小腸末端則終結於大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盲腸處。

小腸主要有兩大功能:完成食物之化學分解作用,也是消化產物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場所。

小腸的內部構造可吸收從食物轉變而來的各種養分。小腸可分為十二指腸,約有三十公分長,它可接受胰臟及肝臟所分泌之消化液。其次是空腸,約有1.8公尺長。空腸黏膜細胞所分泌之酵素,再加上十二指腸之分泌液便可使養分之分解工作完成,由此可知,酵素的重要性,沒有酵素,一切生化反應都免談。而小腸最末端則為迴腸,約有4公尺長,其主要功能為養分之吸收。人說,盪氣迴腸,就是指這裡啦.食物通過小腸約為七至九小時,工作時間和我們朝九晚五上班族差不多.

那大腸呢!大腸為什麼叫大腸,問得好,問得妙,因為它比小腸大,又大又粗,所以博得大腸的美名.

大腸是由盲腸、結腸、直腸 和肛管所組成。

大腸主要的工作,儲存並去除身體無法消化的食物,也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猜一字,米田共(糞)。雖然大腸通常較小腸為短--約為6英尺(1.8公尺)但直徑較大。而且,它是個苦命的人,工作時間為三十至四十八小時,所以,你下次不要再吃一堆東西了,它會累死.

   食物透過另一個肌肉閥門(迴盲瓣)進入大腸。此門只出不進,因此大腸內的食物廢棄物不會逆流回到小腸,萬一不小心流到盲腸,就會引起盲腸炎.因此,流到大腸的儘是小腸遺留下來的是水分、電解質及食物的殘渣纖維、細菌和消化道內壁死亡的細胞。

大腸內的主角是結腸,有四個女主角,分別是升、橫、降和乙狀結腸。升結腸在右腹部,起始於盲腸,沿著後腹壁向上行,到達肝下某一點即突然折轉向左成為橫結腸。橫結腸是 大腸中最長且移動性最大的一段,當橫結腸左行到脾臟處,即成降結腸,因為它突然彎 曲向下而成為降結腸向下行。在骨盆邊緣降直腸會形成S型彎曲稱為乙狀結腸並接於其後的直腸。

   直腸位於薦骨前,藉由腹膜並跟隨薦骨蜿蚓向下,終止於尾骨尖端下5公分處,在此與肛管相會。

   肛管,不是跳鋼管女郎那根鋼管,它在你的屁眼內,是大腸最末2.5至4.0公分,其遠側端向外開口成為肛門,江湖名號是小菊花。肛門的開閉有兩種括約肌節制,肛門內括約肌是由平滑肌構成,是不能隨 意控制的,它不聽你使喚,所以叫不隨意肌。而肛門外括約肌則是由骨骼肌構成,可藉由意志加以控制 ,所以多練凱歌爾運動,可以強化,就是這層道理。

你的腸子有多健康,先到這裡做一下測驗:

 

腸道年齡檢測表
生理年齡會隨年歲增長而增加,『腸道年齡』卻會因為飲食、生活習慣等多種人為因素而使腸道衰老提早報到;【老化由腸道開始】~年輕族群腸道老化的弊害,將在中年以後顯現!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健康?並加以預防!
  
以下是描述個人的飲食、排便及生活狀況,請依照您大部分的狀況,在適當的選項中打  可以複選
 
飲食習慣  排便狀況  生活狀況 
 1.常常沒吃早餐         10.不用力就很難排便                   19.常抽菸
 2.吃早餐時間短又急           11.即使上過廁所也覺得排不乾淨  20.臉色常不佳,看起來蒼老
 3.吃飯時間不定          12.排便很硬很難排出          21.肌膚粗糙或長痘子等各種煩惱
 4.覺得蔬菜攝取量不足  13.排便呈現一顆顆          22.覺得運動量不足 
 5.喜歡吃肉類          14.有時候排便很軟或腹瀉          23.不容易入睡、且感到睡眠不足
 6.不喜歡喝牛乳與乳製品  15.排便的顏色很深、偏黑          24.經常感到壓力
 7.一星期在外用餐四次以上  16.排便及排氣很臭          25.早上通常慌張匆忙
 8.常喝糖水、清涼飲料           17.排便時間不定                  26.常熬夜、睡眠不足
 9.常吃宵夜                           18.排便都沉到馬桶的底部 

*資料來源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微生物機能分析室室長 辨野義已博士的腸道年齡評估表增修版

        ——————————————————————————–
 
檢測結果如下: 
圈選 0 項 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為理想健康的腸道狀態 
圈選 4 項以下 腸道年齡=實際年齡+ 5 歲,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稍高一點,要注意腸道健康。
圈選 5-10 項 腸道年齡=實際年齡+ 10 歲,腸道已有老化情況,需要注意飲食及作息之正常。
圈選 11-14 項 腸道年齡=實際年齡+ 20 歲,腸道年齡已老化並走下坡,必須徹底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 
圈選 16 個以上 腸道年齡=實際年齡+ 30 歲,腸道健康狀況非常糟糕,請立刻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腸保健康公益網,提供,很不錯,各位有空一定要上去看一下

那練瑜伽,和腸子有什麼關係,

我下回再說,因為我其實已經寫完一篇,可是,你知道嗎??網路上傳竟然中斷,害我一篇精彩絕倫的文章頓時化為烏有,真是天地變色,鬼神哭號,難怪最近颱風要來,唉!想太多了,所以,我心有未甘又再加把勁,把記憶倒帶,寫了如上之文章,但接下來的,語意未盡之處,要等我好眠一頓再說,已經快凌晨了,各位大爺,就...放小的我一馬吧!!

[……]

Read more

分類: 內核心肌群,Inner Core Unit | 發佈留言

核心肌群(二)~認識肌肉

雞肉,人家不愛吃耶!
我都吃四隻腳,而且一頭牛只有....
想太多了,是肌肉,這你可就不得不愛練了,因為每個關節周圍都有一群肌肉,肌肉的每一端與不同的骨頭相連,或是經過肌腱這個帶狀組織和骨頭相連,肌腱,不知道,沒看過,但你一定吃過牛腱子,就是有點透明,又很難咬,要煮好久才會爛的,那個玩意就是肌腱.

肌肉都是一對對的在運做,一個放鬆,一個就負責收縮,很簡單,靠近脊椎骨的關節,仔細看會有許多的小肌肉,它能協助你在收縮時做更細微的調整,尤其當你在做Marichyasana-B這個動作時,就需要小肌肉的協助,它主要的功能就在保護及穩定關節.

大肌肉,在表淺,是提供關節活動的肌肉群,強化大肌肉,才能增進身體活動的範圍.像是背後有個豎脊肌,很頭號苦命的肌肉,因為當你彎腰或駝背時,它會拚命伸展,以便抗拒地心引力,但身體伸直時,則收縮更緊,讓脊椎挺得直挺挺的,否則你又會像個釣桿一樣掉下去.它每天二十四小時的工作,只有在你睡著,或平躺時,它才得以喘一口氣,所以說,老師叫你放鬆,真的是叫你像個死人一樣,完全放鬆肌肉地攤在地上,像個屍體一樣,所以說,大休息的另一個名字就叫攤屍.

第二苦命的肌肉是腹肌,它就在身體的前面及兩側,藉由維持腹部與胸部的壓力來支持脊椎,你看,練舉重的人是不是先吸一大口氣後,閉住,繃緊腹肌,然後舉起啞鈴,所以說,腹肌若是有鍛練,絕對是刀槍不入,是古代的槍,沒子彈,別誤會.

可是腹肌常常會因為各位大吃大喝,而變得很鬆弛,很難看,人家說的,我是肌肉男,我有六塊肌,就是指它啦

再來談談凸出的腹部,尤其是小腹,是身材最難恢復的部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一、皮膚鬆弛:可能還伴有脂肪屯積及妊娠紋。
二、腹直肌筋膜鬆弛:使得腹腔內容物膨出所形成。

這都是在練習的時候,沒有充分練到肌肉,肌肉中的肌纖維必須能收縮,有彈性和伸展性,就像絲襪一樣,而且它須要足夠的血液及能量才能讓你隨意使喚,有一回我處理到一個車禍受傷的小男生,下半身被車子拖進底盤,送來急診時,意識清楚,也有下半身,但血肉模糊,和褲子沾粘在一起,當我費力將褲子除去之後,景象是駭人的,因為可以看到骨頭已經露出來,我很擔心地問醫生,他的腳可以保得住嗎??醫生不置可否,沒有回答.後來,有一次在門診看到這個大難不死的小男孩坐在輪椅上,我不忍過去看,因為輪椅已經告訴我答案.

就在那個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肌肉的重要性,光有好的衣架子,沒有健康的肌肉,一切都是假象,所以體脂肪過低,太單薄的人,或是節食過度的人,都會有後遺症.

有人練瑜伽時,會產生痙攣,這是肌肉為了反應疼痛而產生保護性的痙攣,或因姿勢不良而長時間緊縮,這些都會使血液供給量減少,讓肌細胞及功能受損,也就是說你的肌肉被你逼上梁山,只好投井自盡,所以你會感到疼痛,無力及失去彈性等現象,最好會萎縮變短.所以說,呷老倒縮,一點也不假.

那該如何預防呢,老話一句,定期做瑜伽,伸展,放鬆,在一緊一鬆的狀態下,慢慢地放鬆整個身體,連腦袋都一併清空,這麼肌肉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有人練瑜伽,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硬操,過度刺激神經系統,無論是受傷引起的疼痛或長久姿勢不良所引起,都會讓肌肉緊張到神經衰弱,萬一不辛感染到小身麻痺病毒或是脊椎神經受到傷害,使得神經斷裂或脊中的細胞體遭到破壞,一切就毀了,因為神經是無法再生的,沒有神經的肌肉會無法收縮,而且會日漸萎縮,相信你一定看到許多小兒麻痺的人,他們雖有腳的形體,但沒有功能,只能隨風擺盪,這樣的人生,應該不是你要的吧,現在,就認真地向自己的肌肉對話...
我錯了,我以前都太操你了
是我不明白你
現在,認錯,應該不會太晚
讓我們重新來過
結果,肌肉不在,
是你的贅肉說:好,我們重新來過,這回我要在大腿內側好好成長

我~~~哩((((((8____8)))))))))

Judy

ps:請回應一下,你的肌肉,近來可好????

[……]

Read more

分類: 內核心肌群,Inner Core Unit | 發佈留言

認識核心肌群-初級篇

核心肌群core muscle,這個名詞自從彼拉提斯引進國內之後,就變得很熱門,醫學界稱它為天然的鐵衣,很傳神.現代人大多深受下背疼痛之苦,因此為了矯正姿勢,幫助脊椎挺直,不得不花大錢買鐵架或束腹,我曾在醫院看到不少男人穿女人訂製的調整型內衣,那些男人很尷尬地表示,”是太太的心意,因為背痛實在太厲害,平時穿鐵衣實在不方便”

唉!我可以理解,因為有一陣子,自己也深受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之苦,還不是因為現在的病人都太胖了,身為醫療人員的我為了要讓病患檢查得更徹底一點,只好使出吃奶的力氣,穚出我要的姿勢,每天這樣工作下來,連自己都成了病患,醫師還開玩笑地說
”啊,你不工作跑來診間幹什麼!!”
”我來看病,下背痛”
”你們自己學骨頭的,還會受傷!!”
(((((((@___@))))))

反正,就是這樣,你學那一行的,萬一得到那一行的職業病,真的很想挖地洞躲起來,就像自己是肝癌權威,結果好死不死地竟得到肝癌,比得其他癌症,更叫人無語問蒼天.

所以說,學瑜伽的人,學到後面,脊椎全走位,這也是很令人心疼的,現在就來了解什麼是核心肌群,若練得好,其實下背痛就會不藥而癒.

上課囉!首先認識一下核心肌群的組成如下:

分成二層,淺層的核心肌群有:腹內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背部伸肌群及臀肌…等。
其功能主要是控制脊椎的動作,這些較淺層的肌肉特性是:肌肉比較大、比較長,雖不直接接到脊椎上,但當它們收縮時,身體(軀幹)就會有前彎、後仰、左右扭轉等的動作。

深層的核心肌群是指腹橫肌,當然也含多裂肌。
較深層的肌肉可說是最關鍵的,特色是小、短、薄,直接連接到脊椎上,以個別或整體收縮的方式來維持脊椎的穩定度。若深層的核心肌群的功能不彰,就容易有下背痛的問題。

但我們現在將重點放在四大天肌身上,分別是腹直肌及腹內外橫肌及腹橫肌身上,否則一下講太多,反而記不住.

腹直肌--腹部最外圍,負責上半身前彎,如仰臥起坐和鞠躬前彎等動作,
腹外橫肌-腹部中層,由外向內,負責上半身左右側彎及側轉動作
腹內橫肌-腹部中層,由內向外,負責上半身左右側彎及側轉動作
腹橫肌--腹部最內層,負責腹部內縮的動作,例如:吊胃動作,或深吸肚子縮將褲頭拉上.

其中,以腹橫肌最難訓練,但也最需要訓練,一般人練瑜伽好幾年,但肚子卻不見結實有力,就是這四大肌群沒有充分鍛練,反而只練到柔軟度,例如:仰臥起坐,若是腳屈起,其實練到是髂腰肌而非腹直肌,髂腰肌是從腰椎和髂骨接到大腿內側.

如果柔軟度太好,練得太多反而沒有適當的伸展的話,繃緊的髂腰肌會讓腰椎前突的傾向更為明顯。而為了讓腰椎維持良好位置,下背部其他的肌肉就會很累,其結果就是下背肌肉過度疲勞。所以,我們常聽到,有些瑜伽老師有腰痠背痛的毛病,甚至嚴重者可能導致脊柱或脊椎結構上不可逆的變化,如:脊椎某些部位的疲勞性骨折或椎間盤突出等,練瑜伽,練到毛病一堆,是很可怕的事。

如何透過瑜伽來強化核心肌群,只要掌握,深吸氣,腹部緊縮,伸展,停留數個呼吸後,徹底放鬆即可.

很多動作都可以強化核心肌群,最典型的動作即是船式,仰臥起坐,平躺屈膝左右扭轉下半身,接下來的動作,換你們想了.所以說,我們在做體位法是,最好先吸氣,縮腹,延展身體,再進行扭轉等動作,否則,不做預備動作,光只是身體扭轉,一很容易受傷,二是沒練到肌肉,肌肉沒有收縮放鬆的動作,是不會結實有力,最後就會變成全身肌肉都是軟軟的,就像你彎身搬東西,肌肉沒大,靠的全是脊椎的力,那脊椎能不變形錯位嗎,每天翹腳,斜躺,穿高跟鞋,都會造成脊椎的錯位,這些動作既然每天都在做,那你的核心肌群就顯得更重要了.

有人說,傳統瑜伽都是用丹田吸呼來做體位法,其實,呼吸法是一種工具,丹田吸呼有其好處,但在做體位法時,以丹田吸呼來做,就比較辛苦,以直立式前彎來說,吸,肚子凸起,手伸直,再前彎,再怎麼彎,只會讓背更駝,因為肚子卡了一個大球,猶如大腹便便的孕婦,是無法從髋關節前彎,然後手再抓腳踝,再頭碰小腿的.而且,也無法拉長肌肉,自然就無法修飾身形,也就無法消去脂肪等等....

廢話不說,趕快去練吧,記得配合呼吸.

 

PS:
這個網站不錯,弘光科技大學肌肉解有豐富的肌肉介紹,各位去看看,

推薦書目:驚爆醫學內幕脊椎影響你一身的健康(王智偉著,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世茂出版)--這本書內容很不錯,但名字取得太誇張,可能是為了吸引讀書目光
彼拉提斯塑身新風格(謝菁珊著,麥田出版)--在談彼拉提斯的書裡,算是很專業的一本,是入門書.

這篇很棒,保護脊椎的主角,核心肌群作者王百川,為國立體育學院副教授

JUDY

[……]

Read more

分類: 內核心肌群,Inner Core Unit | 發佈留言

帕坦伽利遇上希波克拉提斯

瑜伽是印度文化幾千年來的結晶,強調融合身心靈的平衡,對人體的健康,是無庸置疑.

但,當瑜伽遇上醫學,當帕坦伽利(Patanjali,瑜伽大師,瑜伽經的作者)遇上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醫學之父)時會發生什麼樣的場境???是彼此相知相惜,或是大打筆戰,爭論不已,我個人相信,彼此都會醉心於對方的領域,因而會融合彼此的優點,創造出更好的知識,也就是瑜伽醫學這塊新領域.

但在現今的社會裡,要找到懂醫學又懂瑜伽的醫師,老實說,真的不多,即便有,也多因其在醫學領域的成就而無法深耕瑜伽這一塊,各位,若有看過日劇的白色巨塔,就可以了解我的感慨,一個醫學院畢業的菜鳥醫生,想要在白色巨塔內攀升到金字塔的頂端,爭取那稀有的主任或部長或院長的頭銜,若不盡全力在專業領域裡奮鬥,以及在醫療人脈裡下苦心,隨時都有被汰換的可能,當然,在這種情況之下,想要找到同時具有醫學及瑜伽深厚底子的醫師或是醫療界人士,那真是屈指可數,於是,便可能出現醫學與瑜伽之間的誤解.

這樣的誤解,有可能造成想學習瑜伽的人,卻而止步,相信,這也是許多瑜伽前輩心裡的擔憂.

”你這樣千萬不要再練瑜伽,否則會....”,”你這毛病有可能是練瑜伽引起,導致.....”我們常會聽到醫師對病人練瑜伽的恐懼,這種印象,恐怕除了怪罪媒體錯誤的傳播之外,瑜伽老師也要負一點責任,一味地以高階體位法為炫耀的手段,以此招徠學生,或與同行以體位法彼此較勁,這些看在外人的眼裡,可能會覺得”哇,好厲害”,但看在醫療人員的眼裡,除了讚嘆,恐怕多了一股擔憂之心.

為什麼醫療人員會如此先天下之憂而憂,那是因為醫療人員成天接觸病患,對現代人日益衰退的體能及潛在的慢性病,了然於心,尤其是現今社會多是崇尚速食生活型態,許多人練瑜伽的心態也莫不如此,”老師,我想要三個月內把這裡瘦下來,但那裡不要瘦...”相信這是許多線上老師會聽到的請求,但瑜伽的研習必須是循序漸進,每一種體位法都不是一蹴可及,所以老師必須灌輸學生正確的觀念,但有些老師一上課會先帶高難度的體位法,先震壓一下學生,讓學生練得哇哇教,以此證明自己的道行不錯,我個人的拙見是,示範是可以的,但先不要讓學生跟著做,因為東方人總有一股堅強的韌性,那就是輸人不輸陣,好面子的心態作崇,所以常常會不經意地受傷.

醫療人員很了解某些慢性病的病患,有些動作是屬於禁忌動作,例如:高血壓的人,就不宜做與倒立相關的動作,或是直立式前彎等相關動作,那些會讓血液一下子衝到腦門的動作,都會誘發潛在的風險,最嚴重的是昏倒,再嚴重一點的是中風,無可救藥的便是猝死.先前香港某一大型的瑜伽教室,就當場發生學員猝死的慘劇,是一位中年婦女,僅在做暖身時便發生意外,這該怎麼說呢!!!!,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再怎麼說,也得負起道德責任.

所以,面對醫學界質疑”學瑜伽有一定潛在風險”以及瑜伽前輩害怕”醫師的言論都帶有恐嚇性,都把學生給嚇跑...”等問題時,該如何化解瑜伽與醫學的本位主義,我個人覺得,增進彼此的了解,踏入彼此的領域,才是真正能將瑜伽與醫學的功效發揮相輔相乘的最大利益,因此,這也是我願意戮力向前的原動力,一來是增進瑜伽老師本身的醫學專業程度,二來是透過醫學的協助,老師可以幫助想透過瑜伽重獲健康的學生傳導正確的瑜伽復健知識,讓每個學生都能從瑜伽老師的身上得到健康.

健康的身心,比一切的財富都來得可貴.

以上這段話,讓我聯想到上堂課,林老師在教導我們唱頌時,所解釋的頌詞內容,瑜伽老師的使命就像林中的啄木鳥--樹林裡的醫師,帶給大地生生不息的生機,瑜伽老師正是現代人的健康守護神,透過瑜伽帶給學生健康.這樣的角色,你逹到幾分??

我先回答好了,”真是誠惶誠恐,恐怕連二十分還不到..”這不是自謙詞,是真的,我真的這樣認為,但相信我,這樣的我,進步空間會是最大的,因為知識的追求,永遠沒有盡頭.

[……]

Read more

分類: 瑜伽哲學,Pholosophy | 發佈留言

PRICE-受傷的急救措施,必背

親愛的同學,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自身受傷的經驗,但還有一些準則沒提出,那就是PRICE,這是由Protection,Rest,Ice,Compress,Elevation這幾個英文字字首所組成,現分別解釋如下:

Protection保護
保護患部,不要再讓它受傷害

Rest:休息
一般人在練習的過程當中,若有不舒服感,總是苦撐到最後,這是不好的,建議你馬上停止練習,在一旁休息,否則有可能從小毛病拖成大毛病.

Ice冰敷
當出現不舒服或是肌肉疼痛的時候,請停止練習,並且進行長時間的冰敷,冰敷是最有效止痛的方法,特別是七十二小時發炎期內的冰敷特別重要,也就是前三天的疼痛期,建議你每四小時冰敷一次,時間為三十分鐘,若你還是會痛,最長可至七天,此時,疼痛感會漸漸消退.若此時還是很痛,建議你看醫師.

Compression壓迫
若受傷的是狀況是扭傷的話,最好用繃帶綁起,來可避免腫脹的情況發生,壓迫的好處是儘量保持患部的活動量,防止結疤組織生成.

Elevation抬高患部
可以適時地將患部抬高,可減緩傷口的腫脹.

一旦急性期過了之後,就進入恢復期,這時可以稍稍活動患部,但不可太激烈,因為這時是癒合結疤的階段,讓疤痕依關節活動的範圍順勢長出,才能儘可能恢復正常關節活動的範圍,否則到時即使康復,你會發現,關節活動面變小了,那就比較麻煩了.

總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各位同學,一定要養成保健的習慣,才能練瑜伽練到老,愈練愈健康,否則練到後面,混身是病,真會欲哭無淚.

JUDY

[……]

Read more

分類: 體位法分析,Asana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