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九命怪貓嗎?
貓有九條命,即便從高空落下,千鈞一髮之際,總能在眾人的尖叫聲中,平安落地,A cat always lands on its feet.這是西方的一句諺語,但真是如此嗎?當然不假,國家地理頻道以慢動作重現貓在空中翻滾的過程,萬分精彩。呵,看到這個畫面,眼淚都快噴出來,還在想說有誰會做這個殘忍的實驗,果然youtube沒看見,倒在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頻道)發現A Cat's nine lives(點選左邊的英文名稱可觀賞影片^^),終於證實今天的主題,那就是Anatomy Trains(解剖列車)中SBL(Superficial Back Line表淺背部筋膜)最重要的部分──Suboccipitals(枕下諸肌)的重要性。
枕下諸肌在哪裡?就在後腦勺和頸子交接處。呵!那可是有名的風池穴和風府穴的所在地。
現在,來做一個小實驗,雙手扶在後腦勺,頭不動,但眼珠往上下動,或往左右動,頭千萬不要動,用心去體會後腦勺的感覺。有人說「咦!感覺眼壓有升高」,有人說「手指發麻」,但有人說「感覺頭皮下有肌肉在動」,沒錯!眼珠在轉的時候,風池穴那裡的肌肉也會跟著微動,其他答案則是:想太多了。當其他人專注時,再多做幾次會發現,果真如此。當然,眼球的肌肉不會長到後腦勺,但透過頭部筋膜的牽動,會影響到枕下諸肌的連動,很神吧!
解剖學最好玩的地方,在整合,當然基礎很重要,也就是對人體的各大系統如消化、神經、內分泌、骨骼、肌肉等等系統,要有深刻了解,不能只會肌肉名稱和運動方式,要懂得肌肉在人體這個智慧體裡扮演的角色,那才是最重要的。肌肉過度發達,其實是很消耗能量,萬一山難發生時,記得千萬不要狂做拜日式,保持不動,保暖,維持體力,讓身體像電腦一般處在安全模式,進入冥想狀態,等待求援,才是最佳之道。
最高難度的體位法,是冥想。許多人一閉眼,腦袋就出現一堆念頭,恭喜,已進入覺知狀態,至少已感受腦袋那個異想世界的混亂並不亞於台北街頭的亂象,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頭腦的混亂像雪花般沈積在大地,溶入大地,就像自己早已遺忘初戀時的狂喜,因為大腦不再啟動那個封層已久的記憶,由此觀之,當年愛的死去活來的輕狂年少,在當下,已然死去。
關於死亡,法國人認為每一次的性高潮,都彷彿經歷一場小小的死亡。在高潮的當下幾乎窒息無法呼吸,毛孔處在亢奮狀態,就在那欲死欲仙片刻身體的壓力閥被鬆開…。
關於死亡,瑜伽修行者認為每一次的吸氣與吐氣轉換的那一片刻,有一剎那是沒有呼吸的,那一秒的空白,就是死亡,也是永恒。
死亡,其實就是重生。
生和死就像旋轉門一樣,無怪乎,當莊周要去世時,學生們正商議厚葬細節時,他反對地說:「天地是我的棺槨,萬物當作陪葬,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呢?」學生說:「老師啊,我們擔心天上的老鷹會吃掉您尊貴的身體」莊周卻言:曝屍荒野會被老鷹吃,埋在土裡會被螻蟻吃,又何苦偏心螻蟻而薄老鷹呢!
莊周對人生的豁達,有幾人可看破!
生死看不破,七情六欲就會像蜘蛛網一樣糾纏自我,而自我又會強化那愛恨情仇的感覺,所以,有人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夢醒之後,才發現一場空,但生命卻已走向盡頭。
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執著,而Yoga Sutra瑜伽經一直在強調不執著vairagya的精神,在第一篇第十五節即提到以下經典:
drista anushravika vishaya vitrishnasya vashikara sanjna vairagyam
能掌控見聞覺知,不使生慾,便是不執著
When the mind loses desire even for objects seen or described in a tradition or in
scriptures, it acquires a state of utter (vashikara) desirelessness that is called nonattachment
(vairagya).。
• drista = seen, perceived能見
• anushravika = revealed, scriptural, heard in tradition已聽見
• vishaya = objects, subjects, matters of experience事物
• vitrishnasya = of one who is free from desire or craving脫離欲望
• vashikara = supreme, mastery, total control掌控
• sanjna = awareness, consciousness, knowing覺知
• vairagyam = non-attachment, desirelessness, dispassion, neutrality or absence
of coloring, without attraction or aversion不執著
不執著於流派,不執著於技巧,不執著於某一位大師或教條,那就是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性靈導師克里虛那穆提(J.Krishnamurti)在The Book of Life-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 (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所強調的,執著就是一種逃避,就是畫地自限,將教條、流派技巧當做自己,我們執著的對象變成一種逃避空虛的工具。
執著的心就會有執著的眼神,頭就會落在身體的重心之外,想想看烏龜坐在電腦前面打字,脖子伸的長長,頭的重量落在下頸椎,上背必須刻意往後拱,以達到平衡。這時,腰若很拱則背會全駝,若挺腰則會駝上背,所以背部的變形,誰要負責?頭!沒錯,因為頭佔全身重量的八分之一,頭一偏移重心的位置,脊椎就會從頸椎變形到腰椎,就像釣魚釣到一顆鯨魚的頭顱,釣桿會不會變形,會呵!問海明威最清楚,他寫了一本「老人與海」。
頭-頸-背的關係,會影響很多身體機能,發明亞歷山大放鬆技巧的F. Matthia Alexander (1869-1955)正是一位專業的莎士比亞獨白劇的演員,但長期被咽喉炎及失聲困擾,群醫束手無策下,自力救濟,開始利用鏡子觀察並研究自己的姿勢,發現頭-頸-背三者在人體的功能性有著密切關係,定義此為身體的基礎控制(Primary Control)。
F M Alexander used the term 'Primary Control' to refer to the way in which our Head Neck Back relationship is a primary influence and dynamic organiser,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our whole body mechanism and all our movements.
於是,他致力於三者的關係,研究頭部的位置如何放在脊椎骨上端的技巧。他強調,放鬆頭部,想像頭被輕輕擱在脊椎骨的上端,放鬆而不要去緊控它,頭部是造成人體身體垂直線有否偏移的主要因素,若能主控頭及軀幹的互動關係,並用心來重塑肌肉群的慣性動作,那麼身體就會在最放鬆的狀態下做最完美的演出。
瞧!亞歷山大發現頭一旦擺對位置,連失聲及咽喉炎都能不藥而癒,最好的大藥就藏在身體裡,下回,在練習頭倒立之前,請先確定頭頸背是否處在最佳連線狀態。若沒有,那麼冒然練習頭倒立,就是讓自己的頸椎一步步走向椎間盤凸出、長骨刺、頸椎過直的危險。凶手是誰,就是自己那顆沒有覺知的心。若是身為瑜伽老師,在缺乏瑜伽醫學專業的狀態下指導瑜伽體位,那是冒著業karma的風險,不得不慎!自己會做和能夠指導他人是兩碼子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身體,必須學會尊重身體,尊重學生,以專業讓學生明白這個動作的好處及風險性,否則學生一旦受傷會怨恨老師,而這股怨氣是負面能量會削弱老師的能量場。
所有的瑜伽練習,最終都必須不斷研讀瑜伽經典,收攝凡心,充滿智慧的經文指導人們如何放鬆身心。《薄伽梵歌》指出:因為知識優於鍛練,而禪定的修持又勝過知識,然而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更勝於禪定的修持;一旦不執著行動的結果,即刻會得到內在的平靜。
其實,大自然的動物比人更能體會瑜伽經的精神──活在當下。看看非洲草原上的公獅總是懶洋洋地躺在樹蔭下,好吃懶做,錯!牠是在放鬆,讓自己處在最佳狀態,伺機等待下一波最佳的攻擊時機或是適時威嚇入侵者。但人不是,無法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生存的喜悅,總會自尋煩惱,憂鬱症最大的問題,不在身體,在於頭腦裡的念頭,人的思想會自行連接到悲傷的記憶庫,不斷重播悲傷的片段,自艾自憐,最後作繭自縛。
現在各位明白頭的重要性,那要如何擺對位置?要靠SBL的幫忙,其中,頭顱底下的小肌肉群稱為枕下諸肌,力量很小,但作用卻很大,因為小肌肉通常扮演著–肌肉動力監視器的角色,Thomas W. Myers在書中特地提到,枕下肌群含有高密度的Stretch receptors伸展接收器可以串連眼球的運動至後背的肌群,原因就在於他們每一克肌肉裡含有36個肌梭,而鼎鼎有名的臀大肌才僅有0.7個肌梭,呵..所以摸寵物的脖子會比摸屁股來得令他們開心,果真不假!
枕下諸肌如下,看得令人頭昏!但很重要。
後大頭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ajor,RCPMaj)
後小頭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inor,RCPM)
頭下斜肌(obliquus capitis inferior,OCI)唯一沒有連到頭部的頭肌,命名有誤。
頭上斜肌obliquus capitis superior,OCS)
剛剛在看九命怪貓的影片裡,有注意聽旁白說了什麼?若仔細研究可以看出貓咪是頭部先轉然後才轉脊椎,在著地之前弓背,以減少著地時雙腳所帶來的地面反作用力的衝擊。但頭部先轉是依據眼睛和內耳的指令,感覺器官接受訊息轉成電子訊號傳送大腦再傳至脊椎引起身體的連鎖反應,這才是重點。人也是一樣,要維持平衡必須仰賴三大因素:眼睛,耳朵內的耳石,以及偏布全身的本體感覺接受器。
練習瑜伽最重要的是練習全身的平衡感。平衡感是大腦最容易退化的感覺能力,現在可以試試練習樹式,然後閉上雙眼。看看自己能否定住不動。平衡感要練好,就要先練習腹部內核心的力量。
現在有基本認識,再回到SBL表淺背部筋膜路線,繼上回系列一二三,從腳底足底筋膜談到膕旁肌,中間還寫一篇背部肌肉分析,這一切都在為這一篇文章打底,現在就要從膕旁肌的起點坐骨結節談起。這裡有一條很有名的薦結節韌帶sacrotuberous ligament ,它十分強壯有力地扮演承上啟下的功能,往上串連豎脊肌群,往下串連股二頭肌,讓腳底的筋膜可以一路向上至眉頭,筋膜包裏著肌肉讓肌束可以發揮更大的肌力,將人體從屈曲的姿態一路直立起來,SBL是最大的功臣,也是最苦命的筋膜。上過Level 1的人就會明白,韌帶在全身的要重要性,它是連結骨頭與骨頭的柔性鋼絲,少了它,人就會像一堆骨頭攤在地上。
位在背部的豎脊肌群中僅有最長肌及髂肋肌是屬於SBL一員,其他的肌肉因不位在同一層筋膜上,故不列入。在背部肌肉的放鬆技巧裡必須掌握pile up on the mountains and dig out the valleys.(堆山挖溪)也就是背駝的人,是因為位在中間的肌筋膜被往兩側拉出,因此我們必須做V 字型的按摩手法,將兩側鬆弛外擴的筋膜往中間推近,重新歸位在脊椎兩側,這就是堆山。而脊椎過度下陷的人,下背會有很深的脊溝,這是由於肌肉過度緊縮,和鄰近的肌筋膜相互沾連,形成一個弓型的力量,會將脊椎不斷地推入體內,此時,要練習的是用A字型的手法,將這些肌筋膜分開,此為挖溪。
以瑜伽體位法的觀點來看,駝背的人要先練習開胸,不,應先練習肩關節復位動作,再練習開胸,柔軟背部的肌肉,讓下頸椎的壓力分散。而另一個Lordosis腰椎過度前凸的人,就不要再練習後彎了,要多練習前彎及側邊伸展,讓過度集中的肌筋膜可以分散開來,這就是療癒瑜伽的精神,不要練習強壯的肌肉,要練習失衡的肌肉,以維持人體的平衡。
當背部的變形開始改善之後,後頸的壓力就會逐一釋放,那麼下巴就可以內縮,將頭的重量放在脊椎的上端,也就是鼻尖與下顱底呈水平線,此時,再將下巴內縮,將耳洞與肩峰連成上下一直線。此時頭部的重量才會由脊椎來承受。
但別忘了,頭部的筋膜可能還是緊繃,SBL 是一路由腳底連到眉頭,因此,頭部的筋膜是最後一站,要如何放鬆頭部的筋膜呢?眼神,放鬆眼神,適時地深呼吸,才能真正放鬆頭頂筋膜的壓力.
否則,頭頂的筋膜就像套住一個保鮮膜一樣,頭皮無法呼吸,自然減少毛囊血液循環,無法滋養髮根,就容易造成掉髮現象,中醫認為「腎藏精,其華在髮」, 而且「肝藏血,髮為血之餘」, 所以頭髮能反映肝、腎的健康狀態, 也就是「腎精」、「肝血」是否充沛。
可以試試拿一個刮痧棒,刮一下頭皮若感覺有一粒粒凸出物,會疼,表示頭皮的循環不好,頭皮的筋膜糾在一起,那是頭皮壓力過大的初期指標,有人只要頭一撐地,百會穴就會疼,也是同樣的道理,頭部筋膜的長期壓力會造成頭顱內的微細血管壓力過大,最終會影響身體的機能,就如同先前所提的莎士比亞歌劇旁白演員亞歷山大一樣,深受咽喉炎及失聲的困擾。
那麼要如何伸展SBL呢?
前彎,任何前彎的動作都可以,站姿前彎,坐姿前彎,鋤式,下犬式等等都可以,前彎之後做一個後彎,再做一次前彎,會發現效果更好,這就是瑜伽為何對身體很好的原因,因為瑜伽有很多的體位法可以釋放身體的壓力,並透過深沈的呼吸,按摩腺體及臟腑,讓體內的小宇宙和外界的大宇宙相應,感覺到一股平靜沈穩的力量,那就是瑜伽。
Dear,你練對了嗎?
PS:
A CAT'S NINE LIVES是國家地理頻道的 VIDEO影像紀錄片,在上頭有聯結,記得要點進去看呵,好不容易才找到,十分精彩!!
video.nationalgeographic.com/video/player/animals/mammals-animals/cats/cats_domestic_nineliv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