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们的主题是胸闷,从胸闷的心血管谈到呼吸,再从呼吸谈到睡眠,最后透过要大家阅读”奇蹟”这本书,让这位哈佛脑神经科学家Jill Bolte Taylor自身中风的经验,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中风后的脑袋是如何慢慢失去功能,当时她才37岁,人生最巅峰的时刻,竟然中风了,当下她其实是很兴奋的,因为有哪一位脑科学家可以如此近身地研究自己脑内的构造,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兴奋只有一下下,她马上领悟她就快要死了,如果她不设法救求的话,她就要离开这个人世了,虽然最后她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也花了八年的时间才恢复健康,八年对我们而言很长,但对中风的人来说,那真是一个奇蹟。只要能恢复健康,不管花几年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以下是她在TED的演讲,很精彩。
吉儿泰勒-你脑内的两个世界
吉儿泰勒亲身经历过少数脑部科学家希望拥有的研究经验:她亲身经历过一次脑中风。看着自己的脑功能彻底退化—动作、言语、自我意识都一一退化。这是一段动人的演讲。
大脑的功能
现在请仔细看一下,作者左脑因动静脉畸形瘤破裂导致血块压迫到运动言语中枢Broca’s area(创造语言和表达的能力)以及韦尼克氏区Wernicke’s area(了解语言的能力),其实不只这两处,但这也让她在复原的过程中吃尽苦头,例如:她不明白一加一等于二,因为她不明白什么是一?等于就像回到婴儿状态,一切都要重新学习。在这本书,她教大家如何帮助中风的人复健,要有耐心,将目标切成小步骤,保持正面能量,关心做得到比关心自己失去的更重要,也就是不要否定现在的自己,肯定自己现在的小小成就,那就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中风的阴影,重舍健康。
我的邻居也是小中风,人看起来没怎样,但她却变成大舌头,也就是辞不答意,例如:她讲不出三明治,但她能吞吞吐吐地描述她吃了一个三角形的东西,中间有夹东西,白白的,软软的,在巷口买的⋯⋯她说了一堆,我才猜出她在讲她吃了三明治,那时她很开心一直重复三明治三明治。她一直问我,为什么中风之后她会变成这样?其实医生也告诉她,她伤到语言区,注意这块地方在哪里,大概就在太阳穴后上方也就是颞肌的位置,只要习惯牙关紧闭,很专注思考,这块颞肌就会变紧,因此一般人偏头痛也是在这里好发。
九月上课会教大家如何按摩头部和脸部,记得提醒一下。
透过她的分享,就明白左脑中风会影响到言语功能以及身体疆界、时间及空间感,例如:东西的远近,当然她的右手的功能也受影响。但很多功能其实是左脑和右脑各司其职,却有相互配合,语言能力的表达就是左右脑一起分工合作,例如有些中风的人她的言语表达受影响,但唱歌却不受影响,她可以用唱的方法去表达她的意思。很有趣吧
这位患者中风后无法理解字义或无法正确表达
舞者的旋转-左脑 右脑的测验
现在来看看一个有趣的小测验?舞者的旋转,请问她是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以下内文是转载商周部分内容:
这是《国家地理》大脑游戏(Brain Games)主题网站中的一张错视图形,和被广为流传的“旋转的舞者”一样,同时可以被大脑解读成两种讯息-远离或靠近的自行车骑士、左旋或右旋的舞者。这样的错视图形真的可以像传说中一样,判断出观察者是左脑或右脑思考吗?

不可能!
要回答这问题,得先回到1980年代之前,科学家对大脑左右半球了解非常有限。当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为了要避免癫痫病患半脑不正常放电透过胼胝体(corpus callosum)波及到整个大脑,于是执行了“裂脑”(split-brain)手术,切除了病患的胼胝体。病患癫痫的状况确实获得改善,但是却有些“怪怪的”-例如叫不出左视野看到的物品。
原来胼胝体负责连结左右半脑,失去胼胝体,左视野的讯号进入右脑后,无法和位在左脑的语言功能区沟通,病患就叫不出物品的名字了。从裂脑手术意外发现左右脑区功能不同并由中间的胼胝体连结,斯佩里因此赢得1981年的诺贝尔生医奖。
斯佩里开启了脑侧化(Lateral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的研究,也就是现在我们常听到的左脑处理语言、逻辑、右半侧的身体活动、右视野视觉……,而右脑处理书写、情绪、空间概念、左半侧身体活动、左视野视觉……。
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左右半脑掌管不同的功能,那么有可能借由一张图片来判定你是左脑或右脑型思考吗?
2007年底,这则流言正热门时,耶鲁大学医学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神经学家诺维拉(Steven Novella)还特别在他的部落格NeuroLogica澄清了这则流言(可能因为流言中提到是耶鲁大学的研究……)。诺维拉提到这并不合理,即使我们有左右脑区,但是得彼此连结才能完成任务,而且也没有所谓的“左脑型”或“右脑型”性格。他还补充说,要测试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单靠一张图,得有一系列的测验,尽管如此,测验还是有运气的成份在,所以分数也未必具有代表性。[1]
数理能力超群的人也不能称作“左脑人”。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心理学家欧波伊(O’Boyle)发现,那些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仍然需要左右半脑共同作用才能解题,异于常人的地方则在于左右半脑的讯号交换较为密集。[2]
“右脑掌管情绪”的观念也被推翻;这几年透过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的研究发现,左右半脑的部份脑区都参与了产生情绪的过程。
此外,脑的功能区其实很有弹性,不全然左右半脑泾渭分明。一些失去半边脑部的患者虽然失去了半边身体动作能力和半边的视觉,但是像是语言之类的心智能力会保留在剩下的一半脑区上。[3][4]
种种后续的研究成果都逐渐挑战着荣获诺贝尔奖的脑侧化学说,更何况一张图就号称能验出你是左脑或右脑思考呢?
同时,左手画圈、右手画方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困难,但对接受过裂脑手术的人来说非常容易:
延伸阅读:左脑惹的风暴,只有靠右脑救赎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4890_1.html
右脑开发的传闻与真相
Written By: 科学松鼠会2012/04/25作者:圆儿
当今社会上,儿童右脑开发的宣传铺天盖地,右脑的功用被描述的十分重要,远远胜过左脑。右脑开发简直刻不容缓,万分紧迫。可事实上,关于右脑的传言很多,孰真孰假,你对右脑了解多少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判断题,你能做对几个:
1. 右脑主导的人和左脑主导的人数相当,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测出你是哪个脑主导。
2. 爱因斯坦是左撇子,他比常人聪明因为他右脑极其发达。
3. 右脑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10万倍。
4. 左脑掌管语言逻辑,而右脑负责情绪艺术和创造力
5. 婴幼儿是右脑开发的关键时期
答案是,上面几个判断题只有最后一题是真的,别的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言,你答对了几题呢?假如你对答案疑惑不已,下面就让我们就来看看更详细的解释吧。
1. 右脑主导的人和左脑主导的人数相当,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测出你是哪个脑主导
答:我们都知道左脑控制右半边的身体,而右脑控制左半边的身体。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习惯使用右手的,也就是右撇子。而左撇子约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但并不是所有的左撇子都是右脑占主导的。一项美国的统计研究表明,对于语言功能来说,95%的右撇子都是左脑型的,而只有不到20%的左撇子是右脑型的(a)。千万别相信那些简单的看图或者各种题目的小测试,它们并不能测出一个人是左脑型的还是右脑型的,只有通过复杂的脑扫瞄实验才能确定哪个脑占主导。
2.爱因斯坦是左撇子,他比常人聪明因为他右脑极其发达
答:没有任何资料显示爱因斯坦是左撇子。恰恰相反,很多资料照片证明,他是使用右手握笔并写字的,这表明他其实更有可能是个右撇子。还有传闻宣称爱因斯坦的右脑超级发达,这导致他天才的成就。1999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在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 (《柳叶刀》)上发表了对爱因斯坦大脑切片进行研究的论文。他们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部分比一般人对称,这主要是由于他的左顶叶比常人要大,大小和形态类似于右顶叶(b)。而顶叶这片脑区主管着视觉空间认知、数学能力和运动想像能力,这很有可能就是导致爱因斯坦超凡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的主要原因。这说明,爱因斯坦异于常人的主要是左脑,而不是传闻中的右脑。
3.右脑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10万倍
左脑和右脑在形态和结构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经细胞数量和突触接触点的数量至少在数量级上也是一致的。没有任何科学实验显示右脑和左脑在信息储存功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右脑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10万倍”这种言论基本上可以说纯属是无稽之谈。
4. 左脑掌管语言逻辑,而右脑负责情绪艺术和创造力
这个流传很广的“左右脑分工明确”的说法其实可以称为是对脑科学理解的三大误区之一。(另两个误区是“人的大脑利用率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和“脑细胞不能再生”,真相是“人的大脑利用率已经很高,接近饱和”和“部分脑细胞是有再生能力的”。)
这个传闻可能是由上世纪60年代“裂脑”实验引申出来的。当时在治疗某些癫痫患者的时候采取了把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割裂的方式,从而导致患者左右脑的信息交流中断。后来这些患者做了一些实验,通过实验结果人们引发出左右脑功能上差异的猜想。而在本世纪初,通过核磁共振扫瞄仪对人脑的扫瞄的实验发现,其实左右脑的功能划分并非是严格的一刀切。人们发现,其实在完成语言,逻辑思维等任务的时候左右脑都会参与,而左脑对细节更加关注,右脑则更看重大局(c)。所以说,其实左右脑的差别,是处理问题方式上的差别,而非其功能本身的差别。另外,去年一篇概括了63篇学术文章、72项试验的关于创造性综述(d)中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创造性与右脑有着什么特殊关系。
5.婴幼儿是右脑开发的关键时期
这些判断题里只有这条是真的。婴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不仅是右脑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左脑开发的最佳时期。好的训练不仅仅要开发一半的大脑,而是要调动左右脑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整个大脑最大的潜能。2009年,一个美国的研究小组发现,平时喜欢共同使用双手的测试者要比只喜欢单手操作的测试者在一些创造性的测试题目中得分高很多。而如果让那些单手实验者在做一些创造性的题目之前双眼左右的平行移动30秒钟,他们的创造性会大大的增加(e)。研究人员猜测,左右脑的交流增多的时候,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各位爸爸妈妈是不是听闻上面的研究发现都开始摩拳擦掌,打算让宝宝多做眼睛左右移动的“运动”了?不过很遗憾,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个增强创造性的方法十分简单有效,但是创造性的增加只是暂时的,也就90分钟的时间就过期了,所以并不能作为一个可靠的训练方法。要想提高左右脑的交流,还要让孩子多做左右脑同时进行的活动,让左右脑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多做左右两边同时调动起来的运动,比如学一门双手演奏的乐器,比如讲故事的时候既讲注重细节,也顾全大局,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整个大脑,合理的开发整个大脑。
右脑潜能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巨大,右脑开发也并不比左脑开发重要很多。一个人在思考,处事,判断,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时候都是协调了左右脑共同完成的,左右脑还是需要协调平衡发展才是关键。家长在选择“早教”方法的时候也应该仔细考察其基本的理念和科学基础,切勿被华丽的外衣所迷惑。
发表在《时尚育儿》,有删改。
参考资料
- a. Taylor, Insep and Taylor, M. Martin (1990) “Psycholinguistics: Learning and using Language”. page 362
- b. Sandra F Witelson, Debra L Kigar, Thomas Harvey, The exceptional brain of Albert Einstein, The Lancet, Vol 353, 2149-2153, 1999
- c. G. R. Fink, P. W. Halligan, J. C. Marshall, C. D. Frith, R. S. J. Frackowiak & R. J. Dolan, Where in the brain does visual attention select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Nature 382, 626 – 628 (15 August 1996)
- d. Dietrich A, Kanso R., A review of EEG, ERP,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creativity and insight. Psychol Bull. 2010 Sep;136(5):822-48
- e. Shobe ER, Ross NM, & Fleck JI (2009). Influence of handedness and bilateral eye movements on creativity. Brain and cognition, 71 (3), 204-14
原文发表于科学松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