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九命怪猫吗?
猫有九条命,即便从高空落下,千钧一发之际,总能在众人的尖叫声中,平安落地,A cat always lands on its feet.这是西方的一句谚语,但真是如此吗?当然不假,国家地理频道以慢动作重现猫在空中翻滚的过程,万分精彩。呵,看到这个画面,眼泪都快喷出来,还在想说有谁会做这个残忍的实验,果然youtube没看见,倒在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频道)发现A Cat's nine lives(点选左边的英文名称可观赏影片^^),终于证实今天的主题,那就是Anatomy Trains(解剖列车)中SBL(Superficial Back Line表浅背部筋膜)最重要的部分──Suboccipitals(枕下诸肌)的重要性。
枕下诸肌在哪里?就在后脑勺和颈子交接处。呵!那可是有名的风池穴和风府穴的所在地。
现在,来做一个小实验,双手扶在后脑勺,头不动,但眼珠往上下动,或往左右动,头千万不要动,用心去体会后脑勺的感觉。有人说“咦!感觉眼压有升高”,有人说“手指发麻”,但有人说“感觉头皮下有肌肉在动”,没错!眼珠在转的时候,风池穴那里的肌肉也会跟着微动,其他答案则是:想太多了。当其他人专注时,再多做几次会发现,果真如此。当然,眼球的肌肉不会长到后脑勺,但透过头部筋膜的牵动,会影响到枕下诸肌的连动,很神吧!
解剖学最好玩的地方,在整合,当然基础很重要,也就是对人体的各大系统如消化、神经、内分泌、骨骼、肌肉等等系统,要有深刻了解,不能只会肌肉名称和运动方式,要懂得肌肉在人体这个智慧体里扮演的角色,那才是最重要的。肌肉过度发达,其实是很消耗能量,万一山难发生时,记得千万不要狂做拜日式,保持不动,保暖,维持体力,让身体像电脑一般处在安全模式,进入冥想状态,等待求援,才是最佳之道。
最高难度的体位法,是冥想。许多人一闭眼,脑袋就出现一堆念头,恭喜,已进入觉知状态,至少已感受脑袋那个异想世界的混乱并不亚于台北街头的乱象,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头脑的混乱像雪花般沉积在大地,溶入大地,就像自己早已遗忘初恋时的狂喜,因为大脑不再启动那个封层已久的记忆,由此观之,当年爱的死去活来的轻狂年少,在当下,已然死去。
关于死亡,法国人认为每一次的性高潮,都仿佛经历一场小小的死亡。在高潮的当下几乎窒息无法呼吸,毛孔处在亢奋状态,就在那欲死欲仙片刻身体的压力阀被松开…。
关于死亡,瑜伽修行者认为每一次的吸气与吐气转换的那一片刻,有一刹那是没有呼吸的,那一秒的空白,就是死亡,也是永恒。
死亡,其实就是重生。
生和死就像旋转门一样,无怪乎,当庄周要去世时,学生们正商议厚葬细节时,他反对地说:“天地是我的棺椁,万物当作陪葬,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呢?”学生说:“老师啊,我们担心天上的老鹰会吃掉您尊贵的身体”庄周却言:曝尸荒野会被老鹰吃,埋在土里会被蝼蚁吃,又何苦偏心蝼蚁而薄老鹰呢!
庄周对人生的豁达,有几人可看破!
生死看不破,七情六欲就会像蜘蛛网一样纠缠自我,而自我又会强化那爱恨情仇的感觉,所以,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梦醒之后,才发现一场空,但生命却已走向尽头。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著,而Yoga Sutra瑜伽经一直在强调不执著vairagya的精神,在第一篇第十五节即提到以下经典:
drista anushravika vishaya vitrishnasya vashikara sanjna vairagyam
能掌控见闻觉知,不使生欲,便是不执著
When the mind loses desire even for objects seen or described in a tradition or in
scriptures, it acquires a state of utter (vashikara) desirelessness that is called nonattachment
(vairagya).。
• drista = seen, perceived能见
• anushravika = revealed, scriptural, heard in tradition已听见
• vishaya = objects, subjects, matters of experience事物
• vitrishnasya = of one who is free from desire or craving脱离欲望
• vashikara = supreme, mastery, total control掌控
• sanjna = awareness, consciousness, knowing觉知
• vairagyam = non-attachment, desirelessness, dispassion, neutrality or absence
of coloring, without attraction or aversion不执著
不执著于流派,不执著于技巧,不执著于某一位大师或教条,那就是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卓越的性灵导师克里虚那穆提(J.Krishnamurti)在The Book of Life-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 (生命之书:365日的静心冥想)所强调的,执著就是一种逃避,就是画地自限,将教条、流派技巧当做自己,我们执著的对象变成一种逃避空虚的工具。
执著的心就会有执著的眼神,头就会落在身体的重心之外,想想看乌龟坐在电脑前面打字,脖子伸的长长,头的重量落在下颈椎,上背必须刻意往后拱,以达到平衡。这时,腰若很拱则背会全驼,若挺腰则会驼上背,所以背部的变形,谁要负责?头!没错,因为头占全身重量的八分之一,头一偏移重心的位置,脊椎就会从颈椎变形到腰椎,就像钓鱼钓到一颗鲸鱼的头颅,钓杆会不会变形,会呵!问海明威最清楚,他写了一本“老人与海”。
头-颈-背的关系,会影响很多身体机能,发明亚历山大放松技巧的F. Matthia Alexander (1869-1955)正是一位专业的莎士比亚独白剧的演员,但长期被咽喉炎及失声困扰,群医束手无策下,自力救济,开始利用镜子观察并研究自己的姿势,发现头-颈-背三者在人体的功能性有着密切关系,定义此为身体的基础控制(Primary Control)。
F M Alexander used the term 'Primary Control' to refer to the way in which our Head Neck Back relationship is a primary influence and dynamic organiser,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our whole body mechanism and all our movements.
于是,他致力于三者的关系,研究头部的位置如何放在脊椎骨上端的技巧。他强调,放松头部,想像头被轻轻搁在脊椎骨的上端,放松而不要去紧控它,头部是造成人体身体垂直线有否偏移的主要因素,若能主控头及躯干的互动关系,并用心来重塑肌肉群的惯性动作,那么身体就会在最放松的状态下做最完美的演出。
瞧!亚历山大发现头一旦摆对位置,连失声及咽喉炎都能不药而愈,最好的大药就藏在身体里,下回,在练习头倒立之前,请先确定头颈背是否处在最佳连线状态。若没有,那么冒然练习头倒立,就是让自己的颈椎一步步走向椎间盘凸出、长骨刺、颈椎过直的危险。凶手是谁,就是自己那颗没有觉知的心。若是身为瑜伽老师,在缺乏瑜伽医学专业的状态下指导瑜伽体位,那是冒着业karma的风险,不得不慎!自己会做和能够指导他人是两码子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身体,必须学会尊重身体,尊重学生,以专业让学生明白这个动作的好处及风险性,否则学生一旦受伤会怨恨老师,而这股怨气是负面能量会削弱老师的能量场。
所有的瑜伽练习,最终都必须不断研读瑜伽经典,收摄凡心,充满智慧的经文指导人们如何放松身心。《薄伽梵歌》指出:因为知识优于锻练,而禅定的修持又胜过知识,然而不执著于行动的结果更胜于禅定的修持;一旦不执著行动的结果,即刻会得到内在的平静。
其实,大自然的动物比人更能体会瑜伽经的精神──活在当下。看看非洲草原上的公狮总是懒洋洋地躺在树荫下,好吃懒做,错!牠是在放松,让自己处在最佳状态,伺机等待下一波最佳的攻击时机或是适时威吓入侵者。但人不是,无法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生存的喜悦,总会自寻烦恼,忧郁症最大的问题,不在身体,在于头脑里的念头,人的思想会自行连接到悲伤的记忆库,不断重播悲伤的片段,自艾自怜,最后作茧自缚。
现在各位明白头的重要性,那要如何摆对位置?要靠SBL的帮忙,其中,头颅底下的小肌肉群称为枕下诸肌,力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因为小肌肉通常扮演着–肌肉动力监视器的角色,Thomas W. Myers在书中特地提到,枕下肌群含有高密度的Stretch receptors伸展接收器可以串连眼球的运动至后背的肌群,原因就在于他们每一克肌肉里含有36个肌梭,而鼎鼎有名的臀大肌才仅有0.7个肌梭,呵..所以摸宠物的脖子会比摸屁股来得令他们开心,果真不假!
枕下诸肌如下,看得令人头昏!但很重要。
后大头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ajor,RCPMaj)
后小头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inor,RCPM)
头下斜肌(obliquus capitis inferior,OCI)唯一没有连到头部的头肌,命名有误。
头上斜肌obliquus capitis superior,OCS)
刚刚在看九命怪猫的影片里,有注意听旁白说了什么?若仔细研究可以看出猫咪是头部先转然后才转脊椎,在着地之前弓背,以减少着地时双脚所带来的地面反作用力的冲击。但头部先转是依据眼睛和内耳的指令,感觉器官接受讯息转成电子讯号传送大脑再传至脊椎引起身体的连锁反应,这才是重点。人也是一样,要维持平衡必须仰赖三大因素:眼睛,耳朵内的耳石,以及偏布全身的本体感觉接受器。
练习瑜伽最重要的是练习全身的平衡感。平衡感是大脑最容易退化的感觉能力,现在可以试试练习树式,然后闭上双眼。看看自己能否定住不动。平衡感要练好,就要先练习腹部内核心的力量。
现在有基本认识,再回到SBL表浅背部筋膜路线,继上回系列一二三,从脚底足底筋膜谈到膕旁肌,中间还写一篇背部肌肉分析,这一切都在为这一篇文章打底,现在就要从膕旁肌的起点坐骨结节谈起。这里有一条很有名的荐结节韧带sacrotuberous ligament ,它十分强壮有力地扮演承上启下的功能,往上串连竖脊肌群,往下串连股二头肌,让脚底的筋膜可以一路向上至眉头,筋膜包里著肌肉让肌束可以发挥更大的肌力,将人体从屈曲的姿态一路直立起来,SBL是最大的功臣,也是最苦命的筋膜。上过Level 1的人就会明白,韧带在全身的要重要性,它是连结骨头与骨头的柔性钢丝,少了它,人就会像一堆骨头摊在地上。
位在背部的竖脊肌群中仅有最长肌及髂肋肌是属于SBL一员,其他的肌肉因不位在同一层筋膜上,故不列入。在背部肌肉的放松技巧里必须掌握pile up on the mountains and dig out the valleys.(堆山挖溪)也就是背驼的人,是因为位在中间的肌筋膜被往两侧拉出,因此我们必须做V 字型的按摩手法,将两侧松弛外扩的筋膜往中间推近,重新归位在脊椎两侧,这就是堆山。而脊椎过度下陷的人,下背会有很深的脊沟,这是由于肌肉过度紧缩,和邻近的肌筋膜相互沾连,形成一个弓型的力量,会将脊椎不断地推入体内,此时,要练习的是用A字型的手法,将这些肌筋膜分开,此为挖溪。
以瑜伽体位法的观点来看,驼背的人要先练习开胸,不,应先练习肩关节复位动作,再练习开胸,柔软背部的肌肉,让下颈椎的压力分散。而另一个Lordosis腰椎过度前凸的人,就不要再练习后弯了,要多练习前弯及侧边伸展,让过度集中的肌筋膜可以分散开来,这就是疗愈瑜伽的精神,不要练习强壮的肌肉,要练习失衡的肌肉,以维持人体的平衡。
当背部的变形开始改善之后,后颈的压力就会逐一释放,那么下巴就可以内缩,将头的重量放在脊椎的上端,也就是鼻尖与下颅底呈水平线,此时,再将下巴内缩,将耳洞与肩峰连成上下一直线。此时头部的重量才会由脊椎来承受。
但别忘了,头部的筋膜可能还是紧绷,SBL 是一路由脚底连到眉头,因此,头部的筋膜是最后一站,要如何放松头部的筋膜呢?眼神,放松眼神,适时地深呼吸,才能真正放松头顶筋膜的压力.
否则,头顶的筋膜就像套住一个保鲜膜一样,头皮无法呼吸,自然减少毛囊血液循环,无法滋养发根,就容易造成掉发现象,中医认为“肾藏精,其华在发”, 而且“肝藏血,发为血之余”, 所以头发能反映肝、肾的健康状态, 也就是“肾精”、“肝血”是否充沛。
可以试试拿一个刮痧棒,刮一下头皮若感觉有一粒粒凸出物,会疼,表示头皮的循环不好,头皮的筋膜纠在一起,那是头皮压力过大的初期指标,有人只要头一撑地,百会穴就会疼,也是同样的道理,头部筋膜的长期压力会造成头颅内的微细血管压力过大,最终会影响身体的机能,就如同先前所提的莎士比亚歌剧旁白演员亚历山大一样,深受咽喉炎及失声的困扰。
那么要如何伸展SBL呢?
前弯,任何前弯的动作都可以,站姿前弯,坐姿前弯,锄式,下犬式等等都可以,前弯之后做一个后弯,再做一次前弯,会发现效果更好,这就是瑜伽为何对身体很好的原因,因为瑜伽有很多的体位法可以释放身体的压力,并透过深沈的呼吸,按摩腺体及脏腑,让体内的小宇宙和外界的大宇宙相应,感觉到一股平静沈稳的力量,那就是瑜伽。
Dear,你练对了吗?
PS:
A CAT'S NINE LIVES是国家地理频道的 VIDEO影像纪录片,在上头有联结,记得要点进去看呵,好不容易才找到,十分精彩!!
video.nationalgeographic.com/video/player/animals/mammals-animals/cats/cats_domestic_nineliv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