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游于艺:认识姜一涵与孙超

今早看报,看到两篇文章,极佳,愿与各位分享.

道,存在大自然里,而艺术家则能透过游于艺的方式,将其精髓显露出来,文字有其局限性,但艺术的创作却打破这个桎梏,它令观者及创造者达到一种心灵交契的境界.

瑜伽,也是一门艺术,是内在心灵与外在心灵的对话,不需要学问的加持,也不需要高难度体位法的帮衬,需要的是一颗臣服至上的心,一切来自因缘合和,一切终将归于尘土,在空的境界中,看见永恒不变的真我.

隐地和席幕容,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文坛前辈,文字简洁,笔墨间涵藏着人生的道理.呵,真正的人生就在开门七件事,就在寻常日子里,记得有老师曾说过,瑜伽的练习不在教室,在百般聊赖的生活里,如何约束一颗由七情六欲的心所起的变化,重点在约束,重点在yama,niyama,即使不练习asana,pranayama也一样可以进入samadhi的境界.这句话,令人震撼,凡夫如我者,是如此无知.

愈饱满的稻穗,头愈低垂.

年岁愈长,体会愈长,愿各位能学习以下两位主人翁的精神,在求学的路上不断精进,但千万要记得,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问,只是阶段,终究是要割舍著.艺术家与工匠的差异,也正在此.

返璞归真.回归婴儿状态 我的老师姜一涵  
隐地  (20090314) 

          生命皆奇特。当我们年老时,回头看自己的人生,所有和我们相遇的人,每个人皆有其神祕、独特之处。在长长或短短的人生路上,我们都难免有挫折、软弱之时,幸亏总会遇到一些扶助我们的贵人。

     我的生命史上,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几位贵人,譬如我最初的长官-曹建中和李世雄先生,还有我入文坛之后,遇到的林海音和王鼎钧先生,但我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应该是我的老师姜一涵先生。 
     姜老师不但是我的贵人,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个奇人,他的毅力和生命力之强,令我惊叹! 

     我虽生在上海,却是乡下长大的孩子。六十年前的中国农村,几乎是文盲的社会,所以直到十岁时来到台湾,我还不识一个大字。因为进学校进得晚,等我读初中时已经十六岁了。 
     就是在十六岁那年遇到姜一涵老师,他是我初中三年的导师,也是我的国文老师。 

     那是民国四十二年,我从台北的女师附小毕业,因为跳级,数理跟不上,考不上台北的一流中学,考进了比较偏远的新庄实验中学。三年初中,是我生命中最苦闷的黑暗期,那时父母因经济困顿离婚了,我跟着失业的父亲,经常饿一顿、饱一顿,而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正在发育期,最需大量食物,透过周记和作文,姜老师了解了我生活的窘境,那时,他自己刚从师大国文系毕业,二十七岁,未婚,住在新庄中学的宿舍里,下课,他常叫我到他宿舍,说一些勉励我的话,也教我如何投稿,以便赚取一些稿费,多少可以改善我的生活。 

     那时,为了赚钱,放学后我打工替人送煤球,也利用寒暑假兼卖晚报,我还记得,当时的大华晚报社址在馆前路,我从报社拿了报纸前往新世界和红楼戏院前的广场叫卖。

     生命皆奇特 

     姜老师其实只比我大十一岁。但在当年,老师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座山,我每天仰望着他。三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听他说话,他培养了我的写作兴趣,老师除了教我们国文,也时常和我们谈画,原来那时他已拜国画大师黄君璧为师,研习山水。我还记得无论作文比赛或书法比赛,谁在班上赢得前三名,或代表学校到校外参加比赛,如果赢了名次,老师就会送我们一幅他的画作,作为奖赏。 
     姜老师在新庄初中前后教了四年。民国四十六年,他转到台北建国中学任教,教国文,也教美术,也是在那时候,姜老师已经先后获得全省教员美展第一、二名的大奖。 
     生命皆奇特。姜老师的人生之路更是异峰突起。一般人,当了老师,然后结婚、生子,继续教学生活,接着退休,进入老年生活之后,就变成家庭里的一个影子。姜老师不一样,他的生命是不停挺进的浪潮,一个浪头翻过一个浪头,像爬山似的生活,一坡比一坡高,刚翻过一个山头,他又继续往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出发了。据说,大学毕业时,全班四十五人,他是倒数前三名之一,经过五十六年马拉松式的奔驰,他已经遥遥领先了!他常说,人生是百米赛,又是马拉松赛,一秒钟都不能松懈。看来姜老师是天生的马拉松冠军。 

     须臾不离地修…… 

     做了十年中学老师,姜老师立即改变自己的身分,重新当起学生来,他考入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文大毕业后,留校任讲师并兼修博士学位。民国五十三年九月,姜老师三十八岁,和同为画家的朱瑗师母结婚,育子女二人。女儿是画家,儿子是电机工程师。
 
     民国五十八年,姜老师四十二岁,得到洛克斐勒基金会之助,赴美国堪萨斯大学美术系任研究员,后转入普林斯顿大学美术考古系,潜隐了十年。 
     这是姜老师的十年美国时期,一九七九年返国,任教于文化大学,一年后前往香港珠海学院任教,在来来往往奔波于台港和美台之间,姜老师为的就是贯彻他“游访”和“行脚”的机会。姜老师一生主张“动”和“悟”,藉步行锻炼身体,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行走,走路带给他快乐,他的许多人生思索,也都是在走路时“悟”出来的。 
     姜老师总是精神奕奕,想来,他是在励行他“要有自己一套”的人生哲学。姜老师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少年”,他练太极拳、也做气功,甚至还研究易经美学,他是一位永远的追求者。我在研读老师许多本著作中,找到一句最令我欣赏不已的话:“只追求真理,不占有真理。” 

    这真是了不起的思想。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找到了真理,从此守着“自以为是”的“永恒真理”,从此喋喋不休,这个人除了“固执”、“腐朽”……还剩什么呢? 

     姜老师说:“我唯一有的一点点,就是须臾不离地修……”修什么呢?除了修道修德,修福慧之外也要修悲情和世情。悲情就是赎罪、忏悔意识;世情则是伦理情怀。 

     “追求”和“修行”是老师不老的两大法门。即使因心瓣膜病变,在台中荣总动刀大手术九个小时,病前病后昏迷接近三周,一旦痊愈重返人间,姜老师立即于病榻上以录音方式完成三本书稿:《易经美学十二讲》(典藏)、《中国绘画美学》和《近代西方绘画美学》。
     
       有刷就不老

     老师于民国九十二年心脏换金属瓣膜至今已近七年,从七十六到八十三岁这一段期间,他前后随团至汕头大学访问,参观广州市美术馆,访美游欧,并到山东各大学讲学,同时先后在台湾各地举行书画巡回展,至东华大学、静宜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校担任驻校艺术家,至今仍每天工作十小时,近年更以“青山”为署名,我想,姜老师老早发现,年迈者的生命方向不仅是“往前走”,他更拥有年轻人无法体会的“往后走”的能量,人过八十之后,要以今日的我、超越明日的我,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要以明日的我寻找昨天的我──重新找回儿时的一颗赤子之心,等于找回自己生命的本真,回归来时的婴儿状态。 

     我自己只是一个写作者,对于绘画至今仍是门外汉,今天,蒙姜老师不弃,他要我在他的画集前面写几句话,所以敢斗胆答应,主要我始终记得,当我还是他新庄初中的学生时,他就一直要我们经常去美术馆看画,有些画好坏我们完全看不懂,老师就对我们说,不要管懂不懂,只要碰到画展就去看,看久了,你自然就能分辨一幅画的好坏了。 

     姜老师的国画就像他的人,那么的充满生命力,无论他的字或画,仿佛有一股熊熊燃烧的火,你一看就知道这字画后面的主人有一颗充满活力的灵魂,但在他豪迈作品的另一端,有时也传来一种安静和宁静的力量,是的,这就是我的老师,他亦秀亦豪,亦庄亦谐,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一座矛盾综合体,在其内心永远有着纠葛和灵肉的挣扎,正如易经里的哲学:人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有丕也有泰,必须要有智慧去面对。

我的老师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又有一个不老的躯体,于是一路走来像个老顽童,在人间四处“游于艺”──他玩得不亦乐乎,除绘画、书法外,他对文学、建筑、健康学、性爱甚至我们所穿衣服的颜色,他全有兴趣,透过易经,他更说了许多我们听得懂和听不懂的话,我真是服了我的老师,但愿我也和他一样精力充沛,做一个终身创作不停的人,做个终身的马拉松参赛者。男人永远需要一张桌子,无论在桌子上画画、写字或创作,不管做什么,人总要有两把刷子,不停地“刷”,这个人才永远不会老!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9031400316+11051301+20090314+news,00.html

姜一涵,号青山,1926年出生于山东昌邑 
 
1953年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士 
1963年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史硕士 
1969年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
1969-1970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 
1970-1980 美国普林斯顿美术考古系研究员
 
经历  
1980-1990 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所教授兼系所主任 1981 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 1996-1999 东海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 2001 山东大学客座教授 
曾任教育部美育委员 曾任考试院典试委员 
 著作 
筹印中,

东方美学之“玄”“妙”—易经美学 
西方近代绘画美学十讲 
中国绘画美学十讲 
1964,蕙风堂/石涛画语录研究 1981,联经 /石涛画语录句解义疏、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  2000,蕙风堂/书道美学随缘谈 
2005,典藏艺术家/易经美学十二讲  2006,台中市文化局/【万古长空】姜一涵的中西美学观画册集
 
绘画创作从传统山水入手,中年以后走访世界著名大学、大博物馆,兴趣扩及西方绘画、雕塑、建筑之研究。书法方面则从研究于右任、齐白石开其端,其思维方式走方直、理性之路,以调适期浪漫、激情,故能优于古典、浪漫之间,而表现为浑厚、雄强之风貌。 
http://www.hueilan.org.tw/lectures/yi-jing/jiang-yi-han.htm

万 古 苍 穹  
席幕蓉  (20090314) 

     尽管他对釉料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在国际间备受推崇。可是,如今的孙超还是日日勤进不息,每一次的试验都是全力以赴,好像每一次窑开后的揭晓,都是可以令生命发光发热的时刻……
        在生命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要面对的无数关卡。 

     在创作上,也是如此。 

     每个创作者,恐怕都必须不断地去克服这种种障碍。在穿越无数大大小小的关卡之后,才有可能成就自己心中所期许的志业。 

     面对艺术家的生平资料,作为旁观者,我们常常喜欢试着做些分析和讨论,我们会说何者可能是创作的根源,以及,又是何者影响了他的风格等等,好像人生的种种与作品的呈现脉络,都是可以了解并且可以预期的。 

     但是,一年又一年地过去,眼见有许多我们曾经惊为天人的创作者逐渐退隐,或者逐渐褪色,失去他们原有的真诚和热烈,却独独只有极少数的几位还在这条长路上努力前行,在这个时候,就不是任何的分析和讨论可以说得清楚的了。 

     是的,在这里,应该蕴含着一些我们难以参透的天机吧! 

     此刻,面对孙超,面对他的八十回顾大展,我其实很难形容那种惊艳之感。 

     此刻,孙超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已经合而为一,互相渗透,互相辉映,正如他手下的陶土与釉浆一样,经历了高温与冷却的种种关卡,成就了艺术上令人惊叹屏息的巨匠之作。 
     一方面是历经沧桑的严酷淬炼,一方面又是浑然天成的华美纯真。 

     就像法国国家研究院艺术院士艾柏特.非侯(Albert Feraud)所说的那句评语:“他抓住了一片天空,放在盘子里。” 

     然而,究竟是孙超拣选了一片天空,还是万古苍穹拣选了孙超作为祂的代言人呢? 

     这十几年来,我有幸成为孙超的邻居,两家之间只隔着一条迂回的山路,车子绕行不到十分钟,就可以驶进他的大院子。园中有他痴心养护的好几株“大树弃儿”(因为人类的无情而被弃置于道旁的巨木),也有朋友携来寄养的新苗,全都是欣欣向荣的状态。 

     艺术家的深情,出自于对大自然的敬重,也更由于自身所曾经历过的颠沛流离,进而窥视到万物更深层的内里。 

     法国的艺评家马偕(Nathalie Cottin Maquet)曾指出:“孙超表现了自然中最不易感觉出的那股脉动。” 
     正是如此。 
     无论孙超给他自己的作品加上什么样的标题,其实都只是引导我们去观赏的一丝丝线索而已。真正充满于画面上的,总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力量,或如狂风,或如微雨,因而有时会冲撞进我们的胸怀,有时却是一种柔润无声的渗透……。 

     这就是我们平日最不易感觉出的那种深藏于大自然中的脉动,孙超在他的作品中饱满呈现。 

     然而,这些画面,却完全不同于绘画者的运笔挥洒,总是能即刻显现,无论和自己的期许是否相符,一切的答案马上就在眼前。孙超的作品却还要经过更长久的时间与更严苛的考验。 
     那是极为繁复和艰难的创作过程,从釉方的配制、上釉的方式、窑烧的方式,以及整个过程里温度的控制,那从增温到降温到冷却的如曲线一般的时间旅程,其中的惊心动魄,只有艺术家自己来全部承受,旁人难以分担丝毫。 

     而结果常常是无法预期的,因而,那终于得以成功展示的作品,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动的杰作,其实是从无数次的试验、从无数片的碎裂陶土中浴火而出的。 
     那些碎裂的陶土,尽管曾是艺术家细心呵护、并且赋予无限期望的制作,但是,出窑之后,只要有一丁点儿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孙超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它砸碎。 
     然后,一切又重新再开始。 

     我真是服了他了。八十岁的艺术家还拥有着充满渴盼与好奇的赤子之心。 

     原来,除了才情是天赐的以外,那深藏在孙超心中无论如何也不肯熄灭的热情,也是天赐啊! 

     尽管自己的作品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尽管他对釉料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在国际间备受推崇。可是,如今的孙超还是日日勤进不息,每一次的试验都是全力以赴,好像每一次窑开后的揭晓,都是可以令生命发光发热的时刻,这样的热情,如果不是上天特别的赐予,怎么可能如此充沛而饱满。 

     在孙超的工作室里,有自己研发的巨大机器在压制出巨大的瓷版,有宽广的空间,让他把这些瓷版并列出更为巨大的画面,工作时必须用升降机上上下下才能兼顾到每个角落。我不得不相信,在孙超的心里,一定有个比眼前的一切更为巨大、更为宽广的空间。 

     是那浩瀚无垠的万古苍穹吗?

 source from: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9031400330+11051301+20090314+news,00.html


带回来的光荣与骄傲 写于孙超个展前 /方叔

 本文摘自艺术家128期

  最近几个月接续收到许多信,很关心的询问我到那里去了?志上陶艺展何时恢复!很抱歉!我对这些问题都没有作肯定的答复,有些耐不住性子的人,甚至到我工作的地方或打电话来相询,大家见我忙碌的景象,也祇有寄予深切的同情!我对这诸多善意的关怀与厚爱,谨借此一角致上我最大的敬意和谢意,以表达我衷心于万一。 

  去年六月初奉派赴欧洲考察,直到九月初始返,接下去又派往政大进修二个月,直到年底始能结束,加上许多公务上有待处理的事,致使我与诸多友人,整整疏远了半年,这是今年开年我首先要向读者友人说明的一点,方叔仍旧是方叔,他仍旧是一个平常的人,平常人也祇能作平常的事,他很懊悔自己不是“三头三臂”,能为朋友们奉献出更多的时间,去作出更多有意义于大家的事!

●振奋中的希望

  六月一号搭机只身前往梦寐已久的艺术之都巴黎,我满载着朋友的祝福与期盼,希望此行能带回更多的观念和想法,我不能说能够做到些什么?我仅能凭自己的良知去尽力去作或了解一些事实,用以回报所有关心我的朋友。巴黎是个迷人的都市,艺术气氛的浓郁,使初来斯地的人,大有目不暇给之感,从古典到现代,巴黎充满了让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完的艺术作品,在匆忙的三个月中,我所能看到的,也仅是千万点中的几个小环节而已,当然看陶瓷是我此行必修的重点之一,也在巴黎九十余天当中无时或忘的一件事。

  从罗浮宫到装饰艺术美术馆,从东京宫到寒夫陶瓷美馆从居美博物馆到塞努次中国艺博物馆,从庞毕度艺术中心附近的艺廊到古老市区玛拉兹(Marrais)附近的陶瓷艺廊,几乎包容了人类有史以来陶瓷文明的进展,在巴黎那么多的博物馆中参观,你会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中国的陶瓷器,的确征服了欧洲,征服了艺术之王国巴黎,一间博物馆不见得会收藏一幅中国画,但绝对能找到一组或更多的中国瓷器,巴黎的大小皇宫美术馆如此,郊外的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更是如此,记得在东京宫的一座陈列柜中,我发现了二只浅绿色的结晶釉小瓶,看起来甚不出色,跟国内陶艺家孙超作品相较,要逊色的多了,但标签上写着那是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出来的新陶瓷。在此展出的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是如何的完美,而是它具备了陶瓷史上发展的意义,它是一八六五年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成就,着实令巴黎的市民陶醉。但是这项光荣的纪录,也仅祇是昙花一现,后继乏人而中断了。

  铜红、铁红以天目釉色的陶瓷小品,也在东京宫辟有专柜展出,造型脱不开瓶、罐、碗、盘,有谁能否定它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进展呢?法国人烧出了这些,内心沾沾自喜,他们将这些瓶、罐、碗、盘,庄严神圣般的供奉在他们的博物馆向世人炫耀,“中国能!他们也能!”令我这个远从“陶瓷母邦”前来的游客,汗颜不已!我们的博物馆殊少将当代具有成就的陶艺家作品,挂上一个名牌,长期陈列,并不是当代陶艺家的作品不好,实则是主其事者缺乏长远的眼光与打算,现在国内陶瓷,无论从釉药上、造型上以及制作的技术上,都有重大的突破与令人惊异的表现,在陶瓷发展史上可说已开了一个新纪元。但是,有谁会去重视它呢?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太保守了,保守的近于吝啬,吝啬的使自己迷失了方向,今天谈文化的推展与发扬,陶瓷被排除于自己本身的文化体系,我们真就那么愚蠢?真就不如洋人那么“眼明”吗?他们在陶瓷发展上有丝毫的成就(那也仅是追上我们的尾巴的一小步),就大书特书予以表扬,并在博物馆中公开长期的展示,此不仅可作他们陶瓷发展史上的标竿,同时给予来者也有莫大的启示作用。

  看了十九世纪法国人那般醉心追求中国陶瓷文化精髓的的精神,着实令人振奋!因为那些成就,我们太熟悉了!我们的老祖先早在第七、八世纪就已经做得出色的了不起了,现在我们的希望是寄存于未来,未来的发展,必然会给我们日趋式微的陶瓷文化,带来新希望,信不信由你!且听我道出这一代陶艺家孙超的一页小故事,以证明他的努力,他的奋斗,为陶瓷艺术所献出的心力,是没有白费的。

●令洋人瞠目结晶釉 

  巴黎东京宫展出的陶瓷作品,虽然代表着法国十九世纪陶瓷的一段历史的进展,但我对法国友人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中国古代的陶瓷,我们暂不去追忆沈缅,因为那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得教我们难以捉摸。现在就以国内当代陶艺家孙超来说,他的作品就釉色与种类来说,就已涵盖了整个东京宫所展出的陶瓷,他制作的精美,更远远的超越了这些展出的作品。我从行囊中取出了带来的一件结晶釉作品,展示给友人看,温润的宝光刹时震慑住了所有在场的人,惊讶!加上迷惑!终于使大家发出“太一边”(太好了)的欢呼! 

  这只绿色水彩晕染般的结晶釉瓶,正是陶艺家孙超的近作,外国朋友很难想像得到,今日中华民国在现代陶艺上所发展的成就,他们还一直以为中国人祇会作些仿古的假古董,我很骄傲的告诉他们,这件作品的制作人孙超是我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从事结晶釉的研究已有十六、七年的历史,他从一个开战车的小兵,成为中华民国当代重要陶艺家之一,其间所经历的辛苦历程,我是再清楚也没有的了,他曾跟我同在一个研究室荜路蓝缕的共同渡过最艰辛的一段岁月,我曾眼看着他,一步一步的走上成功之路途,他的故事我有一箩筐,这只绿色水彩晕染般的小瓶,今天这么安祥的让你们捧在手上欣赏,你们可知道这小瓶的背后,却有数千件,被作者用𨱍头一一的敲碎了吗?每敲碎一只,就从中换取了一些经验,现在这只完美无缺的小瓶,就是不断的从经验中吸取经验的成果。这番说词直听得洋朋友目瞪口呆。 

 结晶釉这种陶瓷,早在宋代中国就已经发现,不过那时的结晶是属于“铁”的结晶,例如油滴、玳瑁、曜变、兔毫等黑釉器上的斑纹皆是,只是从前的人不了解这种化学物理上的变化,而取了许多依花纹形态的命名。现在新品种的结晶大都是从“锌”中求其变化,锌的好处是结晶体大,常依釉色不同的发色体而作多彩多姿的多样性变化,火度的精密控制是烧成晶体的重要的一环,目前孙超更成功的研究成“晶种植入法”,可控制结晶花朵的大小与其开花的部位,使晶体与构想交融,而构成心中想像的完美画面,从淋漓中绽开异彩,从视觉上使人产生美感之共鸣,无怪乎他的结晶花朵,教洋人瞠目而惊讶得难以相信它是从火中盛开的。

●孙博士雅号

  民国五十八年,我从中研院转到故宫工作,孙超已先我而到故宫一段时日了,很凑巧我被分发到器物掌理陶器研究的工作,工作的地点是院内东边一所极其隐密的阁楼,第一天上班,只见一个狂傲中年人,楼上楼下的出入,竟然视我这个新来的如不见一般的,连个招呼也不打,有时好几天不见他人影,有时他整天躲在墙角之一隅,沉默的不知他在搞些什么?总之他的忙碌使我产生了好奇。有一天实在耐不住性子,故意的向他试探著搭讪,希望能解开办公室沈闷气氛的僵局,那知道此一试探,竟注定了我与孙超患难与共的在一起工作相交了十余年。他从军中退役,本以为选择了雕塑的路途,便终生不渝的走下去,谁知,民国六十九年故宫计划成立科技室,我与孙超在众多的庸人中,被精挑细选,成为当时这份新兴事业的宠儿,原因无它,因为我俩共同具备学艺术的背景,主其事的谭副院长旦公,一声令下,一夜之间,我们就变成科技室的骨干,初至科技室无所事事,孙超重操旧业,塑制了故宫中央步道两只巨大雄伟的铜狮子,我则奉命绘制了北平故宫、南京中央两院旧景油画二幅于故宫正厅。如今,孙超的两只铜狮已成为故宫门面不可缺少的胜景,而我所绘之两院旧景,却早已禁不起时代的考验,成为故宫之垃圾了。 

  记得科技室成立之初,孙超同我计议,应该研究点什么?才有意义,我说不必远,求咱们故宫收藏最丰富的就是陶瓷器,咱们能从古代业已失传的釉色去研究,将来再从事古陶瓷复原研究,把千古业已失传的古陶瓷复原研究,把千古业已失传的古陶瓷之秘整理出来个头绪,也不枉费此生了。孙超就是那么率性的一个人,他对事情的执著,可是一点都不马虎,说干就干,他自告奋勇的前去求见老院长,将他心中所想的;要一座电窑、一座瓦斯窑、一部拉坯机,以及今后长远的陶瓷研究发展计划,一股脑的全吐露出来。在当时没有丝毫预算的情况下,一下子要求这么多,实在有点像缘木求鱼!那知道孙超鼓起其舌灿莲化般的舌簧,字字珠玑,竟不期然而然的打动老院长,不但一口应允,并答应排除一切困难全力支援。

   老院长的积极似乎比提意见的人,还来得更急,马上办不说,三天两头的催促,希望立见成效。订制机具器材要一段时间,人材培育也要时间,陶瓷制作不是门外汉所能做的,在这段时间除了赶紧物色人材,请教高人,剩下所能做的,也只有拚命的阅读陶瓷书籍,孙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日以继夜将陶瓷制作有关书籍读通。为了应付老院长的催讨成果;先拣容易的作,彩陶、黑陶、灰陶、白陶的试制成功,就在极短时间内,日以继夜的试验研究下发展成功的。陶器制作成功,并不意味研究就此告一段落,釉瓷的发展,才是科技室所订定的最终目标。

   后来科技室人员增加了,孙超由于自己的专长是雕塑,在工作重新分配之后,竟被排除在陶瓷制作之外。但孙超并不灰心,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孙超本着读书人的气节,将眼光放得很远,为的是想将来有朝一日能完成他在陶瓷上所许下的大愿。公家的陶瓷研究孙超虽然已不再触摸,但私底下,他却废寝忘食的往更深奥的境地探究。单身宿舍,是他釉孳配方的研究室,好友董敏更将他在北投奇岩新村的旧屋提供给孙超,孙超标了一个会添购了一座瓦斯窑,当作临时实验室,影星胡茵梦、作家郁斐斐以及更多的好友(包括他现在的夫人关郑),暇时都来帮助他研磨釉药,孙超的仔细,在当时叫太多的人窃窃私笑,认为他有点“走火入魔”了!因为他量釉药使用最精密的天秤,加水调匀釉药使用刻度精细的玻璃试管,使人感觉他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但孙超坚持不改初衷,大家认为更好笑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孙超省吃捡用买了一台当时进口最好辘轳,当夜便一口气的将它整个的拆开了,别人笑他“发神经”,但孙超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说一部机器连他的构造性能都不能了解,将来万一发生问题还得找别人帮忙解决,是一件糗事,如果现在便能将它的结构弄清楚,将来有问题便可自己解决,也用不着依靠别人。其实别人关心孙超拆卸机器是怕他装不拢,把好好的原装机器弄坏了,但孙超却说:“笑话!一辆战车拆了都能将它拼装回原样,这么一个小小机器还难不倒我!”就这样他从黑夜弄到天明,终于把机器复原了。孙超实事求是的个性,就是这样。

   孙超的精力好像永远都消耗不尽,除了搞陶瓷还研究针炙,本草等,搞针炙是为了救人,记得他初学时,找不到临床实习的机会,便卷起裤管,依照穴道的位置往自己身上扎,自己扎不到的地方,便求我代劳,主要的是他想求得行针时所感受到的酸、麻、胀、痛的经验,后来他针炙的功力果然出众,不知应急救好了多少人,因此有人就叫他“大善人”。具有菩萨心肠的孙超,因针炙医好了不少绝症,连荣总、三总等医院都找他前去印证功力。故宫有位七十余岁的孟老先生,长年的风湿疼痛被他一针治好了,因此他很佩服的尊称孙超为“孙博士”,他说孙超懂的可真多,他的病连很多真博士都没有医好,结果被孙超治好了。我想孙超之“博”并不仅止于针炙,而是他对很多事物都有穷其原理之本性,故作什么像什么,因此什么也就难不倒他了

●成功陶艺家之形象的建立

  民国六十七年初,孙超告诉我,他研究陶瓷一天当作二天用,还觉得时间不够用,长此在公家机关上班,实在是旷废时日。他本有心好好研究陶瓷,但天不从人愿,他工作分配的项目不是陶瓷,与其空耗时间,不如早作离开之打算,以免公私双方受损。我们多年老友虽曾努力劝阻他离开,但难改其坚决离开故宫的决心。当年三月他果义无反顾的卷起舖盖走了。我失去了一位患难与共的朋友,因为民国六十四年故宫后山崩塌,科技室全毁,我跟孙超可说是死里逃生,幸存在现场的朋友,对于他的离去,目然感到咘嚧不己! 

  台北和平东路孙超工作室落成了一段时日,我们前往参观,他已完成釉药试片数千件,举凡天目、铜红、青瓷釉、胭脂水、钧窑、青花、唐三彩、青花透明釉……等等,可说应有尽有,这些都是他与他的贤内助,通力合作的成果。真为他高兴,一个对化学完全没有基础的人,就这么默默实验看书,看书实验,竟将各种基础釉药配方,弄得一清二楚,更从实验中获得了不少经验。孙超很自豪的说:“如果还在故宫,根本不可能实验出这么多东西,再过几个月成品就要诞生了。”我非常相信孙超的干劲,釉药配方完成,可说是完成陶瓷制作的大部,剩下陶瓷的造型制作,我相信孙超是绝对有能力制作的,因为他是艺专雕塑科毕业的高材生,对于造型观念,早已打下深厚的基础。   

  果然不出我所料,半年后他再约我前往参观时,架上的作品已堆积得琳瑯满目,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精致,作什么像什么,许多以前在科技室我们都无法做到的,他都一一将它完成。梦想成真,真为他庆幸,更可贵的是他烧成了台湾第一个结晶釉成品。此一成就不仅震惊了陶艺界更震惊了东瀛著名陶艺评论家吉田耕三氏。民国七十年元月中日陶艺展在台北揭幕,在吉田的鼓吹下,主办当局最后才决定邀请孙超参展。一九八一年(民国七十年)五月,日本“陶”艺杂志第十号刊载了一篇文章,这是中日陶艺展在日本名陶艺评论家吉田氏满怀着胜利微笑,回到日本所写的一篇对台湾陶艺观感的文章,其中他特别的推荐介绍了孙超,可见他对孙超的重视。

  当时据我与吉田接触时的了解,吉田说:“日本在廿年前作结晶釉的陶艺家很多,可是由于潮流和种种困难的因素,目前祇剩下了一、二人仍从事这方面的制作,现在台湾的孙先生制作结晶釉器,不但烧得很好,而且使我很惊讶,希望孙超先生能有机会到日本去实际了解一下,也许对他日后的发展,有所助益。” 日本人很少夸赞台湾的现代陶艺,吉田能在一篇文字中提到孙超,可见他对孙超的重视。 我于艺术家85期一篇标题为“心血的结晶,火上的蓓雷”文字中赞美孙超的结晶釉成就时说到:“结晶釉,不错,人人会烧,但要烧出较大的花朵的结晶,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件不容易处理的事,竟为苦苦钻研、无师自通的孙超所办到,是奇蹟!也是真蹟!孙超的结晶釉器,特色是,花朵开的大,清新艳丽异常,无论蓝、褐、白、绿等色泽,都烧制的非常完美,我称它是孙超“心血的结晶,火上的蓓蕾。” 

  四年匆匆的过去了,孙超独树一帜的结晶釉作品,将他陶艺的生命,带向了巅峰,国内逐渐的认识了它,从民国七十二年起,孙超连续三年获得了外贸会优良产品设计大奖,这项荣誉是外贸会主办四届展览以来,唯一能连续三次获得肯定的第一人。引起国内外广泛的注意,日本最大一家贸易商前来采购,瑞士一家大贸易商一口气向孙超订购了数百件,他们异口同声的认为孙超的作品,是一种最具有气质的高尚艺术作品,它是属于一种高价位的艺术收藏品,在国外足堪与世界一流的陶瓷艺术品相抗衡。 天下没有白吃的晚餐,孙超日以继夜的躺在窑边发高烧看火的事鲜为人知,他躺在荣总叹息生命的短促更无人知晓,如今孙超终于跨出了一大步,他执著努力的成就,可作为从事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典范。现在他努力发展中的绿釉水彩式的结晶,不仅予人视觉上产生极其轻柔快慰的舒畅感,同时也写出了一位从艺术创作者的心灵构思与超凡的理念。他从不断的创造中建立了陶艺家的个人形像,目前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喜欢孙超的结晶釉器了,前往他工作室参观的各阶层人仕,不绝于途,从前三芝乡田心埔,是个荒僻的小村落,而今竟由于孙超的田心窑设立在那儿,因而闻名遐尔了。最近孙超在台北龙门艺廊极力的邀请下,筹开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展,其意义自不比寻常,在这次展览中,你将能体会出孙超生命跃进的每一个篇章,对一个自幼从伤寒劫难逃生从军的装甲大兵来说,其意义更不寻常了。 

●后记 

  我从欧洲考察回来,也见识了许多欧洲陶艺家作品,也接触了许多著名艺术家,我带着几许孙超的作品见示于他们,没有人不赞美!没有人不惊讶!我深感它是中华民国陶艺家的光荣,我更骄傲我有这么一位能往我脸上贴金的朋友!
http://www.art-support.com.tw/03/sun/doc2.htm

[……]

Read more

分类: 心情手札,Feeling | 发布留言

Anusara受训心得五:Inner Spiral & Outer Spiral

圆,象征圆满,在瑜伽的体位法里,圆的动作不多,大多是直向与横向或是扭转的动作,但圆的概念在每一个动作里,尤其是身体的两大关节,肩关节与髋关节,这两个关节都属于球窝关节Socket Joint,顾名思义,就是在活动肩、髋关节时,若能将Spiral旋转的概念引入,将能创造出最大的活动范围。

瑜伽与舞蹈,其中之一的差别就在后者用身体线条带出圆的弧度,创造出一种流线的美感,动态的身体宛若一场灵魂的跃动,那种极致的美,能感动人心。瑜伽,也是一种艺术的呈现方式,是科学与美的完美结合,更是探索灵魂最深处的法门,瑜伽的体位法中,藏有圆的概念,在Anusara中特别点露出来。记得五大原则吗?第一是建立基础并臣服至上foundation and opening grace,第二是集中收缩muscular energy,第三及第四分别是内转及外转inner spiral and outer spiral,(圆的概念在此隐现)将能量集中在focal point,最后才是扩张延长organic energy。

其实,Spiral应与The Seven Pairs of Loops一起对谈,但工程浩大暂不下笔,仅就Spiral来谈谈,看到Spiral,就会想起“旋”、“转”这字,中文对字词的精准性不若英文,以性别来说的话,History是历史,拆字来看等于是His story,他的历史,他,是男性用词,因此整个西方的历史观,其实是由男性主导的,女性与动物在以前的西方宗教历史是属于没有灵魂的族类,因此女性无法拥有投票权,呵,有兴趣者可以参阅女性研究等书。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也不然,就食物的用字,中文就多得多;若以中、日文相较,日文里对礼节的用法又比中文来得多更多;那中文与梵文相较呢,各位可以发现,很多梵文是无法用中文翻释的,例如:佛教所讲的智慧叫做“般若”,它是梵文prajna的音译,乃是通过修习八正道,六波罗密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非常人以其聪明才智所领悟之能力,故古人在译书时,有五不翻,其中一条就是“意义殊胜故而不翻”,无法用中文来表达其深刻意境者,若强译出来反倒失去其殊胜意义,故不翻。如“涅槃”、“波罗密”等等,看看心经就可得之。

记得证严法师曾在静思语中提示,做学问要广要深,不要偏执一物,易刚愎自用,如此可培养出客观的求学态度及豁达的人生观。求学如此,在瑜伽的修行上,亦如是矣。
看到Spiral,就要想到有一个轴心,就像打陀螺一样,有一个轴心,力量一前一后使力才会有转的动作,在四肢里头,肩关节及髋关节是属于球窝关节,因此具有3D的功能:屈与伸,外展及内收,内转和外转,加总起来有六个动作,其实,不仅六种,想想,卜派这个大力选手最常做的右手肘弯,露出强壮的肱二头肌,这个动作,实际上是肩关节的外转加外展及肘关节的屈曲动作。体位法,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的肌肉及关节所组合的复合式动作,负荷过重,肌肉易紧绷,关节容易磨损,肌肉酸痛也就罢了,关节磨成关节炎可就恶梦一场,因为它是一种不可逆性的反应,也就是关节一旦磨久了,就不会好,只会恶化成退化性关节炎,但在那之前,其实就已有肌肉拉伤或是筋膜发炎等症状,只是不自知罢了,因为你以为你在练习瑜伽,错!其实,你在练的是体位法,瑜伽,是在练习对自己身体的觉知力,不是在错综复杂的体位法里,这些动作,对任何一位国小体操队的小朋友来说皆易如反掌。但,形体虽一致,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却截然不同,瑜伽希望能做到感官收摄Pratyahara,体操却要求将美与体能的极限呈现给世人看,那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哎!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呵,老子可能会捧腹大笑不已。

因此,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想想:练习瑜伽,为的是什么?成就感、征服他人的欲望、挑战自我……,每个人的终点决定在起心动念的那一刹那,想要改变既定的目的地,唯有不断的觉知,保持一颗超然觉知的心,不断修正目标,就像这次Jonas老师在课堂上提示的,练习瑜伽在人生的每一个历程,会随着心境的变化而改变练习的方式,“即使我现在喜欢Anusara,但或许将来我会改变现在的想法”随遇而安的平常心,不执著-正是瑜伽的精神。

在体位法中,有人一次到位,有人一步步地依分解动作再扎根地完成体位,对初学者而言,后者是既安全又有感觉的方法,尤其在Anusara来说,每个动作都可以遵循五大原则来完成。先将基础站稳后,放松身心,再集中收缩能量后,透过内转及外转,将能量扩张延展出来。就像一只蝴蝶在展翅飞翔之前,会先收拢羽翼振翅数下,再倾力展翅高飞,那优雅的舞动来自力量的流转。
对瑜伽人而言,体位法的美感,来自身体线条的对称与平衡,这就有赖内转及外转Inner Spiral and Outer Spiral的技巧,在anusara的课堂中,常会听见很多内转及外转的指令,有时繁复到令人耳花,一时听不懂指令,呵,很多词是用英文直接译过来,例如:将脚趾头卷起来朝向心口。老实说,脚趾头只能抬起来,用“卷”起来这个动词,太令人震撼了,或许英文就是用curl这个字眼。
有时,直译恐怕无法传达出真正的意涵,语言是和文化有关的,建议大家多涉猎原文资讯,较能掌握体位法的神韵。在上Anusara的课,会听到很多外转及内转,或是推回、卷回、填满等指令,有时会令人转到眼花了乱,但就Spiral而言,各位只要记得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创造出肩关节与髋关节最大的活动范围(ROM,Rang of Movement),但此时关节必须处在Close pack的状态,也就是骨头与骨头卡在最稳定的状态,会让身体的结构处在最平衡最有力的状态,但同时也意谓著,此时关节最容易受伤害。记得在大学进修时,老师一再强调,人体是一个避震系统,当有外力撞击时,会由软组织吸收能量,肌肉就会有酸痛僵硬等症状,若外力的力量再大就是骨头来吸收,“当然是,骨折囉!骨头是最轻又最坚硬的组织,外观硬内里是空洞的小梁组织,就像轻钢架一样”老师这段话深植脑海.

既然内转及外转的目的,在创造最大的活动范围,在建立稳定的关节面,那就必须一个个检视每一个体位法的惯性动作为何,一般来说,前弯横劈的惯性动作多是内转,后弯则是外转,看看直立后弯下腰,十个有八个是大腿朝外,这就是惯性动作,想要做到标准动作,就要逆势而为,从那着手,从球窝关节着手,例如:坐姿分腿前弯式,就是左右劈腿,惯性动作是两个脚无法打开成一直线,脚趾会往内倒,意谓著髋关节过紧,使得股骨内转,脚趾朝内,重点就必须放在打开髋关节,令其外转,外转到什么程度,呵!想想看,所有的动作都来自于Tadasana山式,是的,外转到膝关节朝上,脚趾头朝上,下肢的关节必须处在顺位的状态,谈到顺位,就不得不谈:什么是顺位?其实就是关节与关节处在最咬合的位置,让受力面平均承重压力,这就是顺位。顺位再更精细的调整,John Friend大师提出The Seven Paris of Loops,针对每一个区段做精细的调整,目的是,让能量循着中脉流动,但更重要的是卸除压力,千万要记得,人的身体是一个承重与避震的系统,必须随时维持在顺位上,alignment可翻成顺位,正位,或是准线,重点都在让关节受力面能平均分散,否则就等著退化性关节炎找上门。

再回到刚刚那个动作,在做左右劈是,必须先:一手在大腿内侧,一手在坐骨外侧,由内向下再向外朝坐骨方向做Inner Spiral内转的动作,打开坐骨widen sitting bone,尾骨内卷,让坐骨扎向地板,大腿骨不会移动,脚趾指向天花板,接着,手指放在屁股后方,吸气延长脊椎,吐气手指朝向前方地板,上臂骨推回肩关节,坐骨还是稳稳地扎下地板,就像穿着迷你裙一样,要小心不要让小裤裤曝光等云云,这是Anusara的指令。

但实际上坐骨是无法打开的,坐骨与耻骨及肠骨三者融合成一块谓之骨盆,不可能让坐骨打开,除非生产,荷尔蒙令韧带变松,整个骨盆变得较有弹性,可令胎头顺着产道滑出,但Anusara指令如此下,是因为对一般人来说,用坐骨打开是较好理解的方式,其实,用感觉坐骨变宽,可能较接近事实真相。实际上,在动的是股骨头/髋臼及椎间关节在微动,令骨盆能依恃其坐骨稳稳地扎向地板,目的是承接上半身传来的重量。另,推回肩关节,呵,只要看看肩关节的盂窝大小和肱头的比例就可以得以,它是不可能用“推回”的字眼,有看过犹太人戴的小帽子吗,头就是肱骨大小,小帽就是盂窝大小。因此,明白解剖学与肌动学的原理,可以帮助各位不会陷入文字的迷思,道若可道,即非道。

有同学看了一系列的文章后,对Anusara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好事,保持开放的心胸,有助于拓展视野,但若各位可以用解剖学加肌动学的角度在不同老师或是不同流派的身上看到身体内在结构的运转机制,那就更棒了,懂得人体使用手册的原理,至少可以保护自己不会受伤。这一系列的受训文章至此已完全结束,十分感谢JONAS WESTRING老师的指导(http://www.shantaya.org/)及林老师的细心安排,最重要的是有小V清楚的中文翻译,可以帮助同学更了解Anusara的精义,一般的课程以练习居多,但研习课会讲授的更清楚,至于大家能吸收多少,就必须看平常的基础扎得够不够深,呵,4月底有召开瑜伽基础医学LEVEL 1八周课程,欢迎大家有空参加,希望大家能一路研习至年底的进阶课程Level 2,明年就能开授Level 3的进阶课程,到时,大家就能很明白Yoga JOURNAL中有关ANATOMY的解剖与体位法的专栏内容了。详细内文请看招生文章

刊头图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79/455715968_702999d229.jpg
JONAS老师http://www.shantaya.org/

注:
每年各大学如:台大或师大等进修推广部都会开放某些课程,前者只要通过通识笔试即可随班附读,只要挑有兴趣的科目,例如:梵文或是肌动学等等.但学分费并不便宜.上课期间必须参加期中及期末考试,同一般生一样的要求.
对瑜伽师而言,汲取相关知识并能与瑜伽做结合是最重要的,知识是死的,瑜伽是活的,苦读学问若无法助益瑜伽的练习,实在可惜.曾于研习营邀请医学教授讲授相关课程,但线上瑜伽老师们反应普通,主要是讲者无瑜伽练习经验,过多的医学知识虽佳但与瑜伽无法结合,对一般人来说,医学的东西太枯燥乏味,西方医学不若东方医学来得更深层,对于能量及脉轮或是bandha锁印等肉眼看不到的知识,很少提及,但这确是瑜伽医学的重心之一.
对个人而言,研习解剖等相关知识仅仅有助于体位法的学习,但瑜伽还有许多的学问是大学殿堂所无法教授,必须透过瑜伽师结合瑜伽的理念与医学知识所写的专业书籍获得,这也就是为何Puna Yoga创始人Aadil大师被尊称为老师中的老师,他是以瑜伽的观点再佐以医学知识的辅助讲解体位法再触及瑜伽的核心价值.在国外这些书籍较多,因此,若有心要进修,可以多涉猎这方面的资讯,最佳来源就是YOGA JOURNAL瑜伽期刊,香港有简体字版,或是,参加随班附读的课程.
记得,瑜伽医学也仅仅只是练习的一小部分,瑜伽练习最重要的核心,在于瑜伽八支中的后三支,那才是最真正的核心,而那,是必须自己去体会,任何知识只会障蔽内心之光,唯有靠专注的冥想才能进入samadhi的境界.

[……]

Read more

分类: Anusara受训心得 | 发布留言

Anusara受训心得四:认识Focal Point

上一篇有关Anusara受训心得~MUSCULAR ENERGY一文中有提到Focal Point这个词,能量集中点。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处能将能量吸纳并集中的地方。体位法的练习与此息息相关,一举一动中,能量在流动,更深的意涵则是一趟自我探索的灵性旅程,从提升个人的小我到证悟神性大我,回归至上意识。

人体有无数的气轮Chakra,也是能量集中点,但能量在气轮的开发与流动,是看不见的,但不表示不存在,就像肉眼看得到红色,却看不到频率很低的红外线,看得到紫色,却看不到频率很高的紫外线一样,受限于肉体感官的限制,人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据科学家表示,连最聪明的爱因斯坦也只开发了人体的7%,有太多领域是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面对任何学问及现象,最好秉持着谦卑及开放的心胸。

愈是諀卑,愈是臣服,愈能感受到灵性的力量,在一朵花中,看到全世界,在一粒沙中,看到整个海洋。

在东方医学,中医讲就“精、气、神”乃是能量医学的一种。同样的,在瑜伽的理论,人体有七大轮脉,都对应着某个特定的内分泌腺体及神经丛,维持着特定器官的能量水平,如何帮浦,可以调整能量的流动,许多疾病的产生,在肉体呈现之前,就已先在轮脉中出现变化,在中医常会以“气结”来表示能量的淤塞,对一般人来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可能比较好理解.瑜伽七个主要脉轮皆位于中脉即脊椎上,但我们先从第一轮海底轮看起,因为在Anusara三个主要的Focal Point中,海底轮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站姿及坐姿系列,此一轮脉位于脊椎底部或尾骨前方,专司接受大地所供给的能量,往下可以为双脚提供稳固的支撑力,往上则将这股生命的能量沿着中脉供给其他的六个轮脉,因此海底轮能量充沛时,全身将会充满活力,能够脚踏实地过生活,在人格特质上予人稳重的感觉,呵,听起来很像土象星座的人格特质。

若各位对轮脉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商周出版的新书“还我本来面目”在里头有详细的介绍或是看一下阿南达玛伽出版的“生命的奥秘-脉轮科学观”,轮脉的书很多,理论也有些许出入,但多看不同类型的书,可以打破我执,心灵会更为广阔。

有了能量的观念,现在就来谈谈“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最佳的例子就是跳远,当一个人用力往下蹬时,愈用力,大地就会帮助身体反弹的愈高,这是牛顿力学的观念。但这其实也和人体的结构有关,看过重症肌无力的人就会明白,一个人想要站起来,行走坐卧自如,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肌肉必须做功,必须使力,如此才能站起来确保生存。人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基本上从侧面看像个S型,因此人体的重心落在骨盆处,精确来说是第二荐骨前方约五公分的位置,女性会略低一些。

现在进入主题了,重心与能量集中点的关联,根据ANUSARA相关文章有关此一主题的说明如下:

The Focal Point is the key place of power in the body within a given asana. It is the place in the body into which Muscular Energy collects and pools and from which Organic Energy extends out. You can visualize the focal point as a small orb of energy the size of a golf ball. The focal point is located along the central channel of the body, the sushumn, in the three possible places:(能量集中点在体位法里是一个关键处,乃肌肉收缩后将能量集中并蓄集同时也是延伸力量由此而延伸之处,能量集中点大约高尔夫球大小,位在中脉,有三处)

core of the pelvis骨盆核心

bottom of the heart心脏底部

center of the upper palate口腔上腭

In any given pose, only one Focal Point is active. The active Focal Point is the one nearest the most weight-bearing part of the pose. When the three possible Focal Points are equally weight-bearing, the pelvic Focal Point becomes the active one by default.(在体位法里通常只有一个能量集中点作用,其位于体位法中最负重之处,若三处同时负重,骨盆则是主要作用点)
上面的英文有一个重点,就是focal point的位置就是人体的重心所在,因此,三个能量集中点都位在中脉上,分别是骨盆,心脏,口腔上腭。人体的所有活动,是透过身体最佳效能系统把力量从地面上传导到身体的重心,也就是anusara所谓的能量集中点,再透过此一重心将力量传达到身体的末端。

Focal Point vs Asana

所以在练习瑜伽体位法时,alignment顺位如此重要,一是确保每一个动作其关节受力面是平均分散到软骨上,二是人体以最省力的杠杆原理状态做功,在每一个当下,身心灵皆处在放松的状态,让能量能无碍地流动,让神性的能量能进入体内,这是瑜伽体位法的目的之一。

以站姿和坐姿系列来说,能量集中点Focal point在骨盆。

下犬式及多数的手倒立,能量集中点位在心脏。

反转系列,就是Ashtanga Primary Finish Series以头着地做为根基的体位法,如头倒立或是肩立式,或是锄式,鱼式等,能量集中点则在上腭。

平躺面朝上系列Supine series或是俯卧脸朝下系列Prone Series其三个能量集中点位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同时承重时,以骨盆为主要的能量集中点。

拉拉杂杂写一堆,现在,再来看看下面的报导,相信有助于大家更了解focal point的观念。其实,真理是相通,不同领域用词容有不同,但道理一致,一通则百通。

顾好腰椎 身体重心稳
【联合报╱黄泽波/基隆长庚医院骨科医师】 2009.01.29 12:10 pm 

脊椎是人体活动的主要支柱,其构造及作用可分为脊椎骨骼肌肉系统及神经系统,脊椎骨负责保护神经系统及提供肌肉附着的基地,借着神经系统发出指令,透过脊椎肌肉群,维持脊椎生理曲线及身体重心平稳。

身体的重心约在骨盆荐椎前方5公分处,人体所有活动,即有效地把力量经过身体重心传导至四肢。我们可以想像,一位80公斤的投手如何掷出时速150公里的快速直球,主要是投手有效地把力量从地上传导至下肢,经过身体重心传导至身躯,再经过上肢到达球本身。
(此段乃肌动学概念,其实和五大原则是相通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所有活动如坐、立、步行等动作,均需要有良好的脊椎功能,才能利用最小的肌力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避免脊椎、肌肉或关节受伤。腰椎是脊椎中活动度最大的,也传导身体大部分力量,腰椎的前凸弧度和身体重心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腰椎亦承受着大部分的压力。随着年纪增加,工作,运动,或受伤,都会造成腰椎退化。

腰椎间盘退化是腰椎退化的主要原因,成因为腰椎间盘水分减少而导致其失去保护的功能,如汽车轮子漏气而失去平均分散压力的作用,持续行驶会造成轮子破损。腰椎间盘利用相同的原理平均分散压力,使腰椎能正常活动,一旦腰椎间盘退化,正常的力量传导会受影响,若腰椎间盘破损,更会使腰椎间盘突出,长期可导致腰椎不稳定或腰椎滑脱。

严重的腰椎退化会形成腰椎侧弯及丧失腰椎的前凸弧度,使身体重心位置前移,初期虽可靠背部肌肉群支撑维持正常活动,长期却会增加背部肌肉作功,导致肌肉疲乏而背痛。若腰椎退化合并腰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还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痛及间歇性跛行,便需向医师求助。大多数病患经保守治疗,即一至三个月的药物及复健治疗而改善症状,同时应加强训练背部肌肉的运动,维持正确姿势、避免增加腰椎负荷的活动。

若退化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滑脱或腰椎不稳定而引起神经压迫,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目的有三方面:透过神经减压改善神经压迫,利用后位腰椎融合术及腰椎内固定,维持腰椎稳定、矫正腰椎侧弯及腰椎的前凸弧度。
力学网站:http://www.hk-phy.org/contextual/mechanics/for/ac_re01_c.html
图片来源http://www.chakra-necklaces.com/chakra.php

[……]

Read more

分类: Anusara受训心得 | 发布留言

公告:台中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班招生3/1-5/31

2009/02/23最新补充:

喜悦之路 台中开讲
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班~倒数计时中

感谢大家的支持,邱显峰老师在台中即将举行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班招生顺利,3月1日即将展开课程,若有同学错过先前的活动,别忘了,赶快报名,这是不同于体位法的课程,是呼吸法与身印法的教学,是难得的课程,也会带给同学们新的启发,瑜伽最终在寻求心灵的喜乐及平和,而不是落在枝枝节节的体位法中,呼吸,是一门看似简单却有蕴藏着天人合一的路径,有空多学习吧,我亲爱的同学.

judy
—————————————————————–
dear all:

最近这两周都在准备期中考,实在无法分心在写作上,呵!刚好有新的消息可以公布,不会对不起各位.现在,住在台中的有福了,邱显峰老师准备在台中举行~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班,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

学习瑜伽愈久,愈发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瑜伽要慢慢学,慢,才不会让肌肉过于紧绷,肌肉紧绷会造成肌肉容易过劳,容易酸,动作作一下就不行了,或是突然按到某一处就痛得要命,这或许是那块肌肉的激痛点,也或许是转移痛,也就是实际上是另一条肌肉会疼,但表现在别条肌肉上,但这两条肌肉都有筋膜相连,也就是属于同一个筋膜系统的肌肉群组,呵,这是很复杂的理论,但却会活生生表现在身体上.粉可怕呵~所以有时按脚底,怪怪,大腿外侧就不疼了,或是脖子就不酸了,这么神奇的事,时有所闻,但重点是,练习时,不要求快,要求慢.练习完毕最重要的是,放松,不懂放松,就等著吃肌肉松弛剂吧,但效果不大,真的.

有空,学学另一种瑜伽,内在的身心锻练,那才是真正的重点.肉体的强健,是假象,内在心灵的成长,由内而外的强壮才能持久.加油.
感谢台中的心琳瑜伽,持续耕耘台中这片沃土,加油了.

judy
———————————————————————————————————————

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班

2009年精彩课程预告

邱显峯老师将在台中首次开办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班,不用南北奔波,以最熟悉的中文,让邱显峰老师深入浅出的带领我们进入博大精深的瑜伽世界,不只是知识上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实际修练的技巧与体验。诚挚欢迎您!
(台中)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班(附师资培训班)
“体位法、呼吸法、身印和谛听内在的祕音是哈达瑜伽锻炼的次第”、“呼吸法可以净化中脉”、“身印可直接唤醒拙火以达到最高的三摩地”。 ~哈达瑜伽经~

★ 报名资格:(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即可,男女兼收)
1.已参加(任何瑜伽教室)瑜伽课程达6个月以上。2.勤练瑜伽达一年以上。3.瑜伽教师。

★上课时数:证照班为45.5小时(内含6.5小时检覈),不参加检覈不取得证照的称为师资培训班,其上课时数为39小时。

★ 开课日期:98年3/1, 3/15, 3/29, 4/12, 4/26, 5/17, 5/31  周日 9:30-17:10
每次上课 6.5 小时(共七次课,第七次是检覈) 

★★地点:台中市南区高工路248号      详情欢迎洽询:  0911-909439   http://tw.myblog.yahoo.com/yogasing

★ 指导老师:邱显峯     ★ 招生人数:12位即开课

★ 费用:证照班25500元(内报名费、检覈费和证照费及4本书)。师资培训班17000元。(附赠2本书)
11/30前报名预付订金5000元者享九折优惠

★ 本班特色:
1.      正确地教授传统和现代的瑜伽呼吸法与身印功法(详见课程大纲)
2.      有详尽的原理解说和功法的实际演练。教学技巧的指导与模拟教学。
3.      参加证照班者会有实际的教师检覈,以确认自己所学。
4.      凡通过检覈者,由中华民国喜悦之路静坐协会授与瑜伽呼吸法与身印法教师证照。

★ 课程大纲:
1 详解1.三脉、七轮2.内外五种生命能3.呼吸与五大元素的转化 
2 详解1.食物与锻炼呼吸法的关系2.呼吸与心灵的关系3.生命能(呼吸)控制法的目的4.生命能(呼吸)控制法的锻炼心法
3 1.六种净化法和清胃法、半浴法2.三种致病因素与人格特质 
4 1.练习呼吸法须知2.基本呼吸法 
5 根锁、脐锁、扣胸锁印和bindu的解说 
6 左右脉净化呼吸法 
7 太阳脉与太阴脉贯穿法、乌佳依、嘶声、冷住气、风箱式、嗡音、
8 1.连结式与自发式住气法2.生命能锻炼有成的征候 
9 1.身印、锁印与击印解说2.练习身印、锁印和击印须知  
10 1.提肛身印2.瓦乔里身印3.吊胃身印4.三锁印瑜伽
11 1.逆舌身印2.希瓦身印3.逆作身印4.拙火提升印
12 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和眉心轮身印
13 1.压胃身印2.鸟喙身印3.三首身印
14 痛点生命能控制法
15 如何教授生命能(呼吸)控制法和身印法  闷昏、漂浮等呼吸与住气法 
16 教学技巧指导与模拟教学
17 教师资格检覈(参加证照班的学员)

[……]

Read more

分类: 瑜伽界新闻,News | 发布留言

公告:印度喜马拉雅瑜伽研习之旅3/29-4/12

印度,是许多瑜伽老师的圣地,许多人想一亲芳泽,又怕自己的语文能力太弱,无法适应及吸收资讯,若有此困扰,当然参加旅行团会比较安心,呵,至少有中文翻译随行,且周旁一堆台湾人,也不怕会出窘,若现在能力够,不妨参加这个研习之旅,很不错,目的正是我的梦想国度,喜马拉雅瑜伽(国际)科学与哲学学院,这是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一书作者所建立的瑜伽学院.或许到那,才真正体会自己的不足,呵,当年也是出了国之后,才发现当初眼界之小,能力之不足,回国之后,精进的心始被唤醒.

现在就来趟精进之旅吧.

2009印度喜马拉雅瑜伽(国际)科学与哲学学院研习之旅

上课时间:2009年3月29日至4月12日
上课地点:北印度丽诗克诗Rishikesh
 
主办单位:严菀华瑜伽工作坊
协办单位:台湾喜马拉雅瑜伽静心协会(筹备处)
内容简介
 喜马拉雅瑜伽静心传承教学训练共分三阶段,每一阶训练课程为200小时,每阶段训练完成皆核发全球认证证书。
实际参与学院日常生活作息,体验孕育于生活中的哲理。

 训练费用:
每人新台币八万五千元整(NT$85,000)
包括台北到印度直飞班机来回机票,学院训练课程教师费用含结业证书, 学院十五天食宿费用,包括: 德里机场到学院来回接送, 上课期间外出参观, 一日观光旅游行程, 学院小屋住宿及三餐、下午茶, 英文授课,同步中文口译人员费用, 本费用以团员人数为16人计算, 费用不含个人护照费用及印度签证费用,费用不含个人体验印度阿育吠陀传统医学

名额限制:16~30人

 报名方式:
请填报名表,以e-mail回传(leslie.yen@gmail.com)或邮寄至以下地址106-79 台北市大安区乐利路72巷21号 严以文小姐收
洽询电话:主办单位 0966-879-131 严以文   
协办单位 0937-098-377 萧斐

备注 一.    结训后由该学院颁发师资研习证书(印度官方认证)二.    相关详细讯息请参考www.aurayoga.com

瑜伽发源于5,000多年前的北印度,在瑜伽圣哲巴坦加利(Patanjali)约2,000年前写下瑜伽圣经(Yoga sutras),把瑜伽定义为“个人心智活动的自律态度”,透过他笔下的八大功法,即可循序达到开悟境界,巴坦加利自此被称为“印度瑜伽之父”。

台湾注重健身养生的风气下,瑜伽愈来愈受到欢迎,到发源地印度学习正统瑜伽,对沉淀身心灵有莫大的帮助;尤其是冬季与春季交接之时,正是印度的干季,天气清朗,正是前往探访名师的好时机。因应同学的要求与企盼,想要寻访印度当地的传统瑜伽,严老师在亲自参加过许多的课程后,决定带领同学一起前往北印度的丽诗克诗(Rishikesh),去探访印度最古老的传承…来自喜马拉雅这块天间净土的传承。

印度喜马拉雅瑜伽(国际)科学与哲学学院是大师Swami Rama《大师在喜马拉雅山的作者》创办并曾经执教的学院,学院内环境幽雅,各种印度神像林立,学院庭院内充满着绿树花草,迎风摇曳、绰绰生姿,花园般的学校让你置身绝对的自然天成之地。学院内有图书馆、花园瑜伽教室、供学员住宿的小木屋;本次研习,我们就是要在如此自然、与世隔绝的优美环境中,和老师以及同学一起深入的学习瑜伽的精神与精髓。

学院现任校长Swami Veda斯瓦密韦达大师亦是一个相当传奇的人物,他研读并通晓所有宗教的经典,并熟悉17种流利程度不同的语言。让他能传授冥想指导给不同信仰的学生如佛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等,因为韦达大师知道所有的宗教经典以及冥想的传统,并且辅以不同的东、西方哲学,所以佛教徒被传授佛教咒语、基督教徒依照丰富的基督冥想及沈思传统被引导等等。并运用在他们各自的经典及静心的传统中。

前往喜马拉雅瑜伽(国际)科学与哲学学院,不但可以亲自体会司瓦米・韦达(Swami Veda)大师的教导,学院中许多相当资深的瑜伽老师等亦会给予同学深层且有系统的指导,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及体验,严老师以及学院所有的老师们亦相当的期盼大家可以一同参与本次的研习活动。   课程内容

基本概念
介绍喜马拉雅瑜伽冥想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瑜伽精神修炼
了解精神修炼的重要性、目的及方法。
哈达瑜伽和综合练习
在喜马拉雅瑜伽体系中,从事体位法时比较注重体内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表达身体的能量,其需细致的观察意念在身体中由内而外的移动,放松并利用意念和呼吸把气运到紧张的部位。整个过程包括放松、正确的呼吸法和呼吸觉察、冥想等;并利用关节和腺体的运动,进行有顺序的连续性伸展动作。
呼吸和呼吸控制法
练习的重点放在正确的横隔膜呼吸,以及大师所传授的觉察呼吸的要素上,进而练习自我观察和集中意念的方法。
放松与冥想
在喜马拉雅传承体系中,冥想被视为一种很有系统的方法,它能将人们从低层次感知带到三摩地。学习运用冥想来净化自己的思想与情绪,包括基本的放松方法,感知身体的呼吸等。学会了这些基础后,将进一步学习唱诵和如何感知身体里面能量的流动。
瑜伽解剖学和生理学
在瑜伽范畴中学习解剖及生理结构之运作过程,例如:肌肉骨骼系统、关节和脊椎的解剖、上呼吸道的解剖等,了解身体这个大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对练习瑜伽的重要性,并从身体能量系统的角度探讨关节和腺体的运动。
养生保健和生物反馈
透过自我观察来发现身体或心灵面之健康和不健康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进而调整或改变思维及生活习惯。学习印度养生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可应用于诊断自己的体质、症状和疾病。学习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擅用各种清洁法如鼻腔清洁法、牙齿清洁法、舌苔清洁法等,养成养生饮食之习惯。
瑜伽心理学
瑜伽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哲学,这部分内容将整合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瑜伽心理学的实际治疗作用并加以应用。
瑜伽哲学
透过这部分的学习,将掌握瑜伽哲学基础的概念,练习探索自我,并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用这种哲学去检验生命的真谛,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方法与应用
喜马拉雅瑜伽冥想体系的教学系统性很强,熟悉这套教学方法后,将了解关节练习和腺体练习的基本方法,掌握初级体位法,逐步建立自己的综合性练习方式,为自己教授喜马拉雅瑜伽冥想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

Read more

分类: 瑜伽界新闻,News | 发布留言

Anusara受训心得三:集中收缩和扩张延展

练习瑜伽,会不会受伤的其中关键在于,是否启动肌肉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就像心跳一样,是会脉动的,呵,Spanda,一个源自梵文的名词,具有脉动、运行之意。
天地初始,源自宇宙爆炸,继而天体收缩,一缩一放间产生脉动,蕴酿生机。人体亦然,在一缩一放间,维持生命的流转。以心血管循环系统观之,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水,意谓著流动,在每一刻的流动中,维持新陈代谢的功能,器官得以正常运转。因此,想要真切明白Spanda的意义,请右手握拳放在左胸口,就会感受到一股脉动,那是生命力的象征。

只要是活的物体,就会有脉动,脉动存在每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里,如:肌肉。肌肉有集中收缩和扩张延伸的特性,这就是Anusara五项通用法则中的第二项MUSCULAR ENERGY和第五项ORGANIC ENERGY的定义。如下:
第二项:集中收缩MUSCULAR ENERGY
A drawing of energy from the periphery of the body into the Focal Point, which increases stability, strength, and physical integration in the pose. 

第五项:扩张延伸ORGANIC ENERGY
An outward extension of energy from the Focal Point through the core lines of the body to the body's periphery, which increases expansion, flexibility, and freedom in the pose.

肌肉具有集中收缩和扩张延伸?呵,上过LEVEL 1的同学,应该还记得肌肉有四大特性:contractility收缩性、extensibility延展性、exciteability兴奋性、elastility弹性。在瑜伽的体位法里,最常应用到的观念即是:收缩性和延展性。

尤其是站姿系列中,下半身要强而有力向下扎根,维持等长收缩,亦即肌肉收缩产生力量时,肌肉长度不变,关节角度不变,动作不变。如蹲马步。
但,体位法一般只维持五个呼吸,若要保持三分钟,不动,相信很多人都累垮了。因此,要维持一个好的体位法,肌肉必须产生力量,记得:肌纤维收缩,才会产生力量。不信看看醉酒的人挥出的拳,一定是软绵无力,因为肌肉是放松的,除非他有练醉拳,呵,好个棉里藏针。还有,不容易生气的人,他的肌肉多半是放松但有弹性,因为生气的人,若要挥拳相向,必须要收缩全身肌肉的力量,所以常会弄得脸红脖子粗,就是这层道理。

肌肉收缩Contractility──在Anusara的指令中蜕变成美丽的词汇Hug,拥抱,没错,就是拥抱。让肌肉去拥抱、去包裹着骨髂Hug the muscles to the bones,这个意境美呆了。所有的力量从外层表面集中到核心,把能量带入至Focal Point(能量集中点)集中。因此,在课堂上会常听到,Draw muscular energy from feet through the legs into the pelvis and to the Focal Point. This energy runs from insertion to origin on all the leg muscles.

补充一下,人体有三大能量集中点,分别是:Base of the sacrum荐骨、Base of the heart心脏、Base of the upper palate口腔上腭。

以战士一为例,所有的能量自四肢往中间集中在骨盆即荐骨的位置,特别是下半身的能量自脚底抽取来自地面的力量最强,因为这个动作是个下半身着地,也就是close chain闭锁链的动作,透过上一篇文章所强调的myofascia bindus的观念,能量集中收缩之后,再透过扩张延展的力量,将能量带往四肢,尤其是双手的手指,强而有力的张开,将内心的喜悦分享外放出来。因此,Anusara的动作,手指都是张开有力,不若传统瑜伽,都是手指紧闭的,看出端倪了没。个人认为,手指张开,先训练出握力,才有进阶到手指闭拢,若手指无力又要闭拢,长期下来,握力会降低,或许到时上楼,真的要扶把手才能爬得上去了。

刚谈到了Hug,记得在国外受训,拥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就像问人:您呷饱没一样,有时还来个左右亲吻,只是到底头要先转哪一边,才不会撞在一起,可真的要双方有默契。呵,在国内已经粉久没这样抱抱了,下回看到有人挂个牌子上面写着GIVE ME A HUG给我一个拥抱全球连线活动时,别忘了,过去给他抱一抱^_^。

现在来谈谈第五项:扩张延伸ORGANIC ENERGY。它和集中收缩是一体两面。就像太阳和月亮,黑与白,男与女,是一种相对的观念。肌肉集中收缩之后,能量集中在Focal Point里,透过四肢的动作,再次将能量延伸出去,从核心向外扩散到四肢的每一吋肌肤里。在缩放的过程中,身体线条得以延展,体内空间得以增大。

人的身体经过经年累月的惯性动作之后,就像一张皱折的纸,外形看起来ok,但肌理纹路已经改变,因此透过MUSCULAR ENERGY集中收缩和ORGANIC ENERGY扩张延伸的功能,可以让皱折的纸就像被熨斗烫过一般,身体的关节得以重新归位。因此,上课常会听到sidebody long侧边拉长。呵,其实最佳的例子便是脊椎,早上量身高,最高,到晚上通常会矮个零点几公分,因为脊椎经过一天的操劳,椎间盘会脱水变扁,整个脊椎的长度也会受到改变。呵,是真的哟,因此早上点入睡,维持平躺的睡姿,有助于脊椎的健康。

ORGANIC ENERGY扩张延伸的另一个例子,就像王建民投球的动作,在球离手的那一瞬间,球带着投手赋予这颗球的任务或许是正中快速直球,或是伸卡球,亦或是下坠斜角球等等,以集中收缩之后所迸裂出的扩张力量,透过球,延伸到捕手之间,形成一道力与美的能量。

这次,圣严法师离世,选择植葬,将骨灰埋在树下,留下这句“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的豁达人生观。
圣严法师一直是我敬爱的长者,他对佛学的精进,令身为后辈的我,十分汗颜,圣严法师在“枯木开花”这本书中提到,为了精进佛法,立志渡东洋取经,当时已四十不惑之龄,虽身无分文,穷居陋巷,仍一心向学,令人赞叹。

法师为了不让身后事太麻烦,选择“植葬”,环保的做法,符合法师一生的行径。他的这句“无事忙中老”,令人感到生命短促,有时,生命就在无意义的日常作息中流失。想想,自己究竟留下了什么,在驶向终点站之际。

体位法其实也像一棵树,就像人形的人参般,树根向下扎根之后,树干才能不断向上延伸,枝枒才能尽情在天地间伸展,以战士一来看,下半身就是树根,上半身就是树干,双手手臂就是不断向上参天的树枝,吸取大地的能量再向四周的空间绽放,将能量再次扩散到虚空中,在虚空中,树所吐出来的氧气及芬多精,让这个树的生命更加延伸,透过天地间的循环,这股能量再次渗入大地,大地滋养万物,也同时滋养著这棵树木,因此,这棵树的生命无所不在。

因此,综合二者的观念,以Parsvokonasana这个动作来说(如图),就可看出能量的收摄和扩张!猜猜看,Focal Point在那,呵,就是红色的那一个点,base of sacrum.

记得,在每个动作中先去找到foundation,再来运用肌肉集中收缩的力量,在顺位的状态下,将能量扩散延展出来,呵,还有内旋和外旋的观念,下回再聊了。上完课,看了很多专业的资料,现在总算明白anusara的精义,有时,同学问得问题都太玄了,实在是很难回答,现在,脑筋明白多了。呵,也希望大家看得懂文章,已经写粉明白了。同学。这回受训有很大的感触,同学们提问的问题太少了,这个流派其实有很多宝藏可挖,但其实,若真明白,会发现每个派别都很重视,只是重视的点,不同罢了,记得有人问:judy,你现在改学anusara了,该如何说呢?瑜伽,是没有流派之分,就像身体一样,不论男女老少,身体的大结构不变,变得只是小地方,呵,譬如说:下垂啦,萎缩啦,..呵,不小心说出祕密了>_*

图片来源:
刊头图:www.flickr.com/photos/pebblechen/1781940015/
左图-小v的忘忘仙贝,可参考其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cometo-myyogahome/article?mid=1479&prev=1502&next=1478

补充资料:
一: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Alignment
OPENING TO GRACE迎向恩典
Having the intention to place oneself—body, mind, and heart—in alignment with the flow of supreme consciousness. This involves approaching asana practice with an attitude of softhearted devotion. 

MUSCULAR ENERGY 集中收缩

A drawing of energy from the periphery of the body into the Focal Point (see below), which increases stability, strength, and physical integration in the pose. 

INNER SPIRAL
An ever-expanding energy spiral that moves outward from the core; it runs from the feet up through the pelvis into the waistline area. Inner Spiral rotates the legs inward, moves the thighs backward, and widens the thighs and pelvis. 

OUTER SPIRAL
An ever-narrowing spiral that moves inward toward the core; it runs from the waistline area down through the tailbone and out through the legs and feet. Outer Spiral rotates the legs outward, moves the tailbone and thighs forward, and draws the pelvis and thighs closer together. 

ORGANIC ENERGY扩张延伸

An outward extension of energy from the Focal Point through the core lines of the body to the body's periphery, which increases expansion, flexibility, and freedom in the pose.

补充二:Spanda

  Spanda is a Sanskrit term for the subtle creative pulse of the universe as it manifests into the dynamism of living form. Spanda can be translated to mean vibration, movement, or motion, referring to waves of activity issuing forth from an unseen Source of spontaneous expression.

[……]

Read more

分类: Anusara受训心得 | 发布留言

Anusara受训心得二:扎根和迎向恩典


各位,有看过101大楼吧!那么高的大楼,竹节般的设计,是很容易倾倒的,但透过现代科技的帮忙,101的地基扎得很深很深,光是地基工程就花了十五个月,当地基稳固之后,地上楼层就如堆木积一般层层相叠,时间很快,工法简单,“真正的重点在于打地基!地基不稳,盖得再高也没用!”这句话是我在看DISCOVERY建筑奇观系列有关101介绍时,印象最深的话!

地基,就是下桩,就是扎根,如同少林寺的入门功夫,蹲马步,没有三年的磨练无法练就神功,没有三年的忍耐,无法磨去有棱有角的个性,功夫最重要的不是武术,而是武德,这也正是Anusara五大通用顺位原则Five universal principle中的第一条守则,foundation and opening to Grace中的opening to Grace迎向恩典,臣服至上,溶入空与神圣当中。

在每一个体位法中,都要溶入当下,专心致志在当下这个动作,不要烦恼做得好不好,体位法再怎么高难度,在瑜伽之神Patanjali帕坦伽利的眼中,都是低级的体位法。体位法本无难度之分,但人心自扰,喜欢以高低、难易来分别,有了分别心,自我才能享受他人艳羡的目光。于是乎,心不断追逐着体位法的变化,心情也不断地载浮载沈,成了体位法的俘虏。
心绪波澜,永远无法在瑜伽体位法里体会瑜伽,这是可悲的事。

瑜伽的原意,是连结,将身体与心相连,就如同甜甜圈一样,透过呼吸,将每一个甜甜圈串在一起。这时,原本单独存在的甜甜圈变成一串整体的甜甜圈,“多变成一”,现在将目光放在甜甜圈中间的洞,洞里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一变成空”,没有就是有。空,存在了,再将这个空和周遭的空相连,“空消失了”,那就是溶入在虚无当中,那是无法言语的。

就如同杯中的水来自海洋,你来自空当中,回到最原始的状态的过程,就是瑜伽。

瑜伽有八个阶梯,体位法仅是第三阶而已。但那就足以迷惑不少凡人的心。
在瑜伽经里很明确告之,体位法就是一种姿势,什么姿势?是倒立或是劈腿,No!凡是能在这个姿势中,找到稳定和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体位法了。
Sthira Sukham Asanam
Asana is a steady and comfortable posture.
Sthira=steady Sukham=comfortable  Asanam=posture
 (Yoga Sutra II46) 

永远要记得,体位法只是一个入场券,只是进入瑜伽壂堂的门票,但很多人连门票都很难取得,原因在于心太急了,急就章地在每一个体位法中串连,忘了本,忘了根,根本,根本之道,就是Foundation,扎根,地基的功夫没有下足。
就像101大楼,地基工程才是最重要的,人,也像101,细细长长的,但底面积很小,只有两个足掌大,能站能走能跳,是奇蹟!喔,不!是神蹟。人类是哺乳类中唯一可以站立的动物,但站立必须要付出代价,而101不用,它还有裙楼的设计,可以让大楼更加高耸入云。

记得,在每一个体位法里,先找到这个体位的Foundation地基,向下扎根的地方。这也是七个轮脉中的第一轮Muladhara,mula是root根,base地基 or beginning起始,hara 是指中心as the”center “,因此muladhara is the base of our being and the center of our physical world.

Muladhara意谓著其是力量的来源,如果失去这个向下扎根力量,意谓著失去平衡,将会影响一个人对安全及稳定的需求。如同一个乏人怜爱的小孩,不断在寄养家庭流浪,在缺乏爱与安全感的背景下成长,他对爱的态度会索求无度,但又极度缺乏安全感。如同在树式,单脚站立时,双手挥舞著,全身不由自主的摇摆着,心也跟着飘浮着。

那么muladhara在哪里呢?呵,在每个体位法里。

例如:山式,地基在双脚,在摊尸式(大休息式)地基在全身的背面,在手倒立式,地基在双手。扎根的力量有多大,向上延伸的力量就有多大,如同神木的根,盘踞交错在大地之母,人的力量也来自大地,大地之母会给人向上伸展的力量,但力量是相对的,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般,道理如同用手拍地板一般,用力拍会疼,那是因为地板给予大小一样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但人不若建筑物,因为脚趾无法穿陷入地面里面,就如同建筑物的打桩一样,更何况是不断地移动方向,因此,想要稳稳地扎根大地,从来就不是个容易的事。还好,上帝设计了一座穚在脚底,看看脚板内侧及外侧,会发现脚底有足弓的设计,人类可以最省力的方式在大地上前进跳跃。

记得上课时,肌动学老师特别强调一点,人体是设计用来避震的系统。也就是,人体必须学会吸收来自地面的力量,否则每天如此跑跳踫,人体的软组织总有一天会迸裂,看看脊椎的设计就会明白,S型弯曲,33块的脊椎体及24块的椎间盘,都是为了吸震及保护中枢神经,否则脊椎设计若一根直通到底,那么最下端的脊椎体会因长期承重而变形,而来自地面的作用力会过大,甚而直冲脑门,那么总有一天大脑会因承受不住每天的冲击而脑浆四溢!可怕的画面!

现在,用心看看脚底是如何吸震?道理如同手掌。手的部分,有空再聊。

记得,站立时,善用从大姆趾球到内侧跟骨这端的内侧足弓,它是吸震用的,另一端是小姆趾球到外侧跟骨是载重用的,用来承重,支持人体的重心。别忘了,还有脚趾,展开十个脚趾头向上向前再用力下抓地,当脚趾向上时,是在训练横弓,位置从大姆趾球到小姆趾球。但千万不要卷起趾头,在任何体位法中,若用脚趾抓地,意谓着重心往前移,身体下意识地用略弯的脚趾抓地,但那仅是应变措施,功能不大,而且反而会令脚板呈高弓状,脚底板在悬空的状态下,更容易跌倒,要小心,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检视自己的重心是否落在脚底板后三分之一的位置,那里正是小腿骨与脚底板交连处。

善用大小姆指球及跟骨,无形中,就创造了一个肌筋膜能量网,这个网,如同跳跳床中间的那片弹力网,可以吸收来自地面的能量,再转化成身体动作的能量,称之Myofascial Bindus肌筋膜能量点,三点形成一个面,一个网.(如最上图)
-specific points in the sole of the foot from which to draw energy up through the core of leg.
Bindus-points form which to draw myofsacial energy. Bindus are linked directly to muscular action and myofascial tone.

Bindus是一个外来语,Myofascial Bindus连美国人都不知道,连字典都查不到,只查到是一条鱼的名字. 呵,它是属于东方的字眼,是一种形而上的词,是动词,要从动中去体会,能量的转变,如同食物不会入口就完全消失会转变成某种能量暗存在体内。

记得,练习时,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检查着力点,检查足弓是否塌陷,否则,无法吸收能量的下场就是──身体就会用其他肌肉或关节做代偿,久而久之,肌力就会失衡,前与后,内与外,上与下,一旦失衡,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调整身体的平衡。更惨的是,关节一旦磨损了,就很难复原。

记得,地基稳,身体才会以最省力的方式取得平衡,地基不稳,身体会以代偿的方式取得平衡,久而久之,用力的那端肌肉变短变粗,short and strong,,另一端拮抗肌的肌肉会被迫拉长但无力,long and weak,肌力不平衡,关节受力面就不平均,就如同手掌打开撑地,受力平均,但用拳头撑地,受力就落在指间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面的软骨就会磨损,退化性关节由此而来,不得不慎!

当年,初初教学,很重视体位法的编排,如同编一支舞一般,什么体位法都会纳进来,但现在,经过三年肌动学及瑜伽医学的洗礼,对人体更加敬畏,也明白身体的伤害要花数倍的时间才能恢复,甚至很难恢复到原始状态。看看,洋基对王建民的保护,在休养期间,为他安排的复健课程,就可以得知,凡事必须按步就班,一步步来,即使王建民很想早早上场为洋基效力,但对洋基而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王建民一旦受伤,就报废了,没有必要为一个球季的胜投就冒然派其救援,从更细节来看,王建民连签民和握手都有严格的保护条款,王建民是洋基珍贵的财产。

但对每个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试着将自己或学生当做王建民,相信会学得更仔细,呵,有时也会更心虚,那就对了。心,虚,才能装更多的知识在里面。在台大上了三年的肌动学,今年总算给自己一个交待,那就是总算听懂了肌动学的课程,但只有八成呵,还有两成仍要努力自我K书。现在,教学理念更加谨慎,例如脊椎不正,不够柔软,背肌不够有力的状态下,不轻易教后弯,即使教后弯,也从passive stretch被动式伸展或是prone series俯卧系列着手,“不急,慢慢来,享受当下!”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瑜伽当中体会。

ps:
祝大家新年快乐,这篇文章花很多时间在蕴酿,一定要把不懂的搞明白,呵,当我听到David告诉我,他也不明白bindus尤其是Myofascial Bindus我简直是乐不可支,呵,原来正宗阿美利坚也不明白,可见我没有太白痴,我可是查了医学道氏大辞典,瑜伽百科大辞典和一般字典,就是找不到这个字,后来查到这个字的定义,在Doug Keller这本书,莫非是他下的定义,不管了,总算搞明白,稿子也如期在小年夜前生出来,总算给自己交待,感觉好像在杂志社赶稿,我真是疯了>_<
祝我~~新年快乐吧!你的留言,就这算是我的稿费好了+___+

PS:今年4/25(六)连续八周会举行瑜伽医学level l的课程,欢迎参加,去年保留学籍的同学,记得今年要来补学分.没交作业的同学,快快补交.

2/26 2009update

参考资料:
YOGA AS THERAPY, VOLUME TWO: APPLICATIONS,  BY BOUG KELLER
(很棒的书,但十分专业,内容是以作者发表在YOGA A+杂志里的专栏集结而成的.不太容易懂,但有受过瑜伽医学LEVEL 1,2训练的同学可以看得懂大概的内容,应该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各位毕业班的同学.)
YOGA SUTURE BY PATANJALI

延伸阅读:
内核心系列三~pelvic floor骨盆腔http://www.wretch.cc/blog/judyyoga/13653258
认识脚底发射器-足弓http://www.wretch.cc/blog/judyyoga/13388116
肚子也会呼吸?http://www.wretch.cc/blog/judyyoga/12462999
瑜伽站姿体位法的五种风息
你会走路吗?从山式谈脚底http://www.wretch.cc/blog/judyyoga/9724895http://www.wretch.cc/blog/judyyoga/13561981

[……]

Read more

分类: Anusara受训心得 | 发布留言

瑜伽vs真实人生

真的要把瑜伽练好,请给自己十年的时间,慢慢地练,才能真正体会瑜伽的精髓~放松,全身放松,心绪才能平静,心灵沈淀,自我意识才会无所遁形,专心一致,才能真正进入禅那的境界,三摩地不假外求,自然而然发生,不用去期待,不用去努力,只要等待,耐心的等待。

以最放松的状态,等待生命开花结果。

以最轻松的心境,面对生命中的起伏变化。

生命,是不断在变化,出生与死亡在每一刻都在发生,凡人如我者不断追求保护的羽翼,但终究是徒劳无功,因为无常才是有常。无常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实相,生命的真实的面貌。瑜伽,在训练心灵的强大,让凡夫俗子的我们,让拥有七情六欲的身躯,能以平常的心看待一切[……]

Read more

分类: 心情手札,Feeling | 2 则留言

Anusara受训心得一:与恩典共舞的anusara

Anusara Yoga,是一种力与美完美结合的瑜伽流派,在上苍的恩典中,与神共舞,在每一个吸气与吐气中,同大地一起脉动,一场生命的飨宴,一场美丽与优雅相结合的瑜伽课,在深深的臣服中,与上天合而为一。

同时,Anusara Yoga是近十几年来快速成长的瑜伽流派,在全球各地引起大家的共鸣,要成为一位合格的Anusara Yoga老师并不容易,就如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Iyengar老师一样的难,呵,这是一定要的!在优雅与从容的背后,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专业的训练与体能的训练,尤其是专业的训练,要有强大扎根的瑜伽医学基础,并有厚实的瑜伽哲学基础,缺一不可,否则会流于体能训练工作教练,瑜伽不是拿来强大身体用的,那只是一种手段,在课堂中,感受并开启对身体的觉知,才是最重要的,当有了对身体自我的觉醒之后,透过呼吸,再将感官收摄Pratyahara,进入瑜伽最核心的三个步骤,分别是:专注Dharana,入定Dhyana,三摩地Samadhi。

在体位法上,Anusara Yoga是自Iyengar Yoga脱胎而出的,其创办人John Friend早年是一位合格的Iyengar Yoga的老师,教学十多年后,他创立了这个深受世人喜爱的瑜伽流派,他主张瑜伽是一场欢乐的飨宴,是一场对生命的感动,是一条往内开启内心喜乐的道路,因此,在Anusara Yoga的理念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身体都是值得被尊重,不要浪费生命在过多的细节里,这也正是Jonus老师再三强调的,培养觉知的能力,享受当下的喜悦。

在传统的Iyengar Yoga教室,老师是鐡血战士,会一一检视学生的身体方位,施力大小等各种细节,一个山式或许就有一百条教学注意事项,因此,一堂课里,教个三四动作是正常的,停在那里等待老师的下一个指令的过程中,内心是处在惶恐不安与担心受怕的状态,这就如同在海陆作战部队受训一样,吃苦就是吃补,不合理的训练就是磨练。因此能通过严格训练者,心态多半是面冷心热,呵,内心一把火,但教学起来却是一点也不留情面。这就是Iyengar Yoga最大的特色。

John Friend是美国人,是西方人,西方人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东方是权威父权至上的文化,因此大师清一色以男性居多,尤其在印度,很难发现女性大师的角色,在西方社会里,男女平性较受到重视,个人的独特性也被重视,因此太过威权性的教法,太多细节的教法,一定会受到挑战,挑战意谓著改变,改变从思想到行动,最后,终究有了一个新的流派诞生,那就是Anusara Yoga。

据Jonus老师的分享,其实一向以传统自居的印度瑜伽,在早年是完全没有使用辅具的观念,那是在英国殖民地期间,现代瑜伽大师克里虚那玛查雅在皇宫里教学时,曾于来自英国的体操选手交流,对于其使用的绳索与一些器材,可以做出比瑜伽体位法更高难度的动作,感到惊奇不已,因此,在当时已试着在教学里加入辅具的观念,当然,后来是由他的弟子艾因卡Iyengar BKS将其发扬光大,为什么不是Ashtanga 创办人Pattabhi Jois,呵,因为艾因卡曾被他的老师操到受伤,回家疗养了好一阵子,后来苦心研究各种辅具应用在体位法的可能性,因此在欧美Iyengar Yoga又有另一个别称,称为家俱瑜伽Furniture yoga。由此看来,瑜伽如同河条一般,不断在流动,不断在变化,若一味墨守成规,最终会被世人遗忘.

文化最可贵的地方是保持最精粹的核心价值,但欢迎改变,拥抱革新,就如同LV与村上隆的结合,让LV的包包有了新世代的面貌,也如同COACH包包,以平价的奢华,走出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因此,若以应用砖头的角度来看,Anusara Yoga和Iyengar Yoga在此的差别,在于前者充分使用指关节末端指腹的力量,将上半身挺得更高,最重要的功能是将心溶化,其实,更精确的说法是:将小圆背溶化,让肩胛骨向脊椎中线靠拢,维持上背水平,肌肉处在等长收缩的状态。这就要谈到Anusara Yoga的口令训练了,据Jonus老师的分享,他认为瑜伽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太科学,感觉冰冷,因此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这句话才会被奉于经典;太艺术,又太感性,令人无所适从。唯有艺术与科学做一结合,才能诞生最佳的瑜伽。

早年,在医院有一些出家师父都有膝盖痛的问题,长期盘腿出了问题,但东方人很能忍,视其为一种克服心魔的过程,直到打坐完后,腿软无法站立,才发现日常生活受限,因此不得不接受现代医疗的帮忙。瑜伽也是一样,有人练出一身问题,有人练出一身健康,有人练到月事不来,有人练到胸部变小,有人练到不孕,呵,瑜伽是好的,就看各人的练法,永远记住:欲速却不达。慢,才是王道。

Anusara Yoga迷人之处,在于它能让人处在喜悦的能量下练习,但要成为启发他人能量的老师并不容易,因为本身的能量要很强,有一个老师有一回上课劈头就分享:“今天,我们家的狗不小心出车祸死掉了,虽然它已经是一只人瑞了,这告诉我们…….在死讯被公布的当下,瞬间教室被巨大的悲伤罩住,有人心被揪住,有人在想:天啊,今天就己经很不顺,只是来上上课,想要放松心情,就听到你家的狗死了,唉,那我怎么练得出好心情呢!”呵~要成为一位像太阳一样充满能量的老师可真是不容易,Anusara Yoga所训练出来的老师会被要求,在课堂中,找出一个最适合当下的主题,去创造一种连结,让学生许下一个目标,在练习的课程中,透过体位法的传达,去展现内在的愿力,因此,在元旦的四天里,老师不断提醒着我们,在掌根,在指尖,告诉我,你有多大的渴望想要完成你新年的新希望,老天爷,这句话真是有魔力,我才刚许下今年要减肥五公斤的愿望,现在就面临到严苛的挑战,我一定要克服到第五个呼吸,啊~~~~~总算换下一个动作了。这就是连结,透过一个主题让学生的心和体位法串连,呵,这看在老子的眼里,可能会笑一笑,在奥修的眼里,可能会大笑不止,但,这却是一个好的技巧,拴住狂野的心与肉体合而为一。

另外,Anusara Yoga的教学技巧里,应用许多肌动学的观念,尤其是五大通用顺位法则,以肌动学的基础再加上东方能量医学的观念,导引出世人可以遵循的法则,这是西方人的长处,精于逻辑整合的技巧。但,能在短短的研习营里,让人深入浅出的明白核心的大师,并不多,很多仅能点到为此,因为国人太急功近利,没有耐性从基础上起,记得这是这几年私下就教一些老师之后他们的心里话,他们也怕:叫好,但不叫坐。但能遇到如我猪弟者这般的知音,得英才而教之,呵,他们的心里其实是很开心的,老实说,我也是非常非常地开心,呵!能和大师做更深入的交流,才能解开心中的一些迷团,一些老师太制式化的回答是无法满足一颗好奇的心。

对此,不得不感慨:瑜伽大师,真难为!!但大师们,倒是很欢迎大家到他们的瑜伽学院进修,但可能要先准备一百万元不等吧!是台币啦!不保证回国有工作,除非先写一本书,打打名气,否则有可能会被卡债追着跑。
基础扎根,太重要了!这就是为何一连三年到台大再次进修的原因,因为大师真正的功夫就在于了解人体,应用解剖与肌动学的理论于体位法里,但以一套结合感性与理性的字眼去传达正确的指令,但理论的知识只是工具,就像是脚踏车一样,只是一种工具,透过它,带你走出户外,和大自然结合,一样的道理,Anusara Yoga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对生命的感恩,就像原住民的丰年庆一样,感谢上苍的恩典.

上完Anusara Yoga的研习课程,更加深对瑜伽医学Level l/2/3的坚持,level 1是扎根,level 2是肌肉骨骼的应用,level 3实务教学技巧,运用精确与感性的话语在体位法的指导上,给于学生对其身体的尊重,培养觉知的能力。这是一条漫长的路程,但如同Anusara Yoga与Iyenga Yoga一样,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有了厚实的基础,相信,你一定会令来台的大师惊艳不已,呵,本想偷偷如老子般隐身在人群中,但想不到因为问的问题太专业,回答大师的问题都下意识地用英文回答,就这样露了饀,被很多同学认出,也被同样是医疗背景出身的Jonus老师好奇是同行,YES! I AM.呵,同学们更可爱,她们早就怀疑猪头猪脑的我,就是传说中的那个猪弟老师,只是她们以为我应该是四五十岁的年纪,呵~~^_^~~不得已只好坦诚真实身份,客套回答:喔,你们都有看耶,不好意思,我都乱乱写耶!没想到同学下一句是:不会啦!你写得很棒耶,可是你最近这一个月都偷懒,我每天都会上去看,看看有没有新的文章,要有深度的喔!天啊~~同学的胃口愈来愈叨了,将来走向国际化是指日可待了,呵!最后,要感谢小V的临场翻译,她翻得不错,没有干扰到专注于英文听讲的人,感谢,呵,太过于听英文的缺点,就是有些中文不知道如何表达才适切,小V~~>_<救命呵

下一篇会专注在五大通用顺位法则,这才是核心。

[……]

Read more

分类: Anusara受训心得 | 发布留言

介绍:脊椎神医-台中国军总医院张国华主任

2010/11/25最新补充

亲爱的同学 :
日前收到国军台中总医院资管组来信,希望我能将本篇文章有关张国华医师的最新动态更新,因为他已经到大里仁爱医院去了,没有在国军台中总医院.真是很巧,我家就住在国军桃园总医院804附近,呵~~张医师人虽不在台中国军总医院,但留下的咨询电话应该是不少,真是不好意思造成人家的困扰.若你有这方面的问题,记得要打到大里仁爱医院http://www.jah.org.tw/,别忘了.这里是台湾脊椎中心http://taiwanspinecenter.com.tw/index.htm,也可以得到最新讯息.以下是国军台中总医院资管组来信

2010/11/24
版主你好: 有关您网页上写张国华名医的报导
http://www.wretch.cc/blog/judyyoga/13954455,他本人已到大里仁爱医院服务,可否请您在网页上注明,以利读者查询 ^^

http://tw.myblog.yahoo.com/jw!48aqQa6aBRZy8RfQSI_4RH1HT93IUCTFIQ–/article?mid=7850

 国军台中总医院资管组  41168 台中县太平市中山路二段348号

最后祝大家平安
Judy

补充资料:

财团法人大里仁爱医院昨天成立

台湾脊椎中心,全球三大骨材厂商也同时于该中心设立台湾脊椎教育训练中心,纳入其全球脊椎培训机构的一环,希望将台湾打造成全球专业脊椎外科医师们最向往的朝圣之地。

  台湾脊椎中心由享誉国际的张国华医师领军,昨天在大里仁爱医院成立,部分被他医治好的病患也前往献花致意。而张国华过去曾独创十二项手术方法,执刀超过一万六千次,过去十年来手术成功率极高,今年初探索频道聚焦台湾系列并以脊椎神医之名介绍,让全球医学界惊艳。

  张国华表示,脊椎是支撑人体最重要的骨干,内含大血管与中枢神经,开刀手术风险相当高,一旦开不好非死即残,加上开刀伤口动辄三、四十公分,手术又往往非一次就可解决,病患心理和生理都将承受很大的痛苦与压力。他的手术发明不仅让手术安全有效,更将原本必须开刀二至三次的病患,一次手术就能到位。因此每年有许多美国、法国、日本、韩国、香港、中国等地的医生特别来台和他学习。
  台湾脊椎中心也吸引了国际性骨材大厂的兴趣,包括美国美敦力公司、美国史赛克公司、冠亚公司都愿意在仁爱医院设立台湾脊椎教育训练中心。
  张国华表示,该脊椎中心成立后,将持续研究发展与国际接轨互动,吸纳最新的医疗技术及方法,并将高品质的医疗技术传播全球,让更多专业医师救治更多的病患。
  张国华并表示,目前还有许多贫困弱势的病友,负担不起健保自付额及治疗所必需的自费医材,为了让贫困弱势的脊椎病患和病友,可以拥有更好的医疗照顾,台湾脊椎中心也成立“脊椎疾病关怀专户”,希望让病友获得良好的医疗照顾。2009.06.18

-----------------------------------------------------

脊椎,真的是太重要了,对许多人来说,拥有一个健康的脊椎,是一个梦想,但对更多数人来说,拥有一个健康的脊椎,是理所当然的事。同样都是脊椎,为何人们的感受会如此不同,原因出在觉知,你从来不认为你的脊椎很重要,那是因为脊椎尽责做好本分,任劳任怨,直到脊椎出现问题,才会发现事态严重。
瑜伽,是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例如:驼背的人会恐惧直立前弯,因为重心落在胸口之下,而非两脚中间。侧弯的人,在做侧弯体位法时,一边太容易另一边则太难。僵直性脊椎炎的人则会日益感受到脊椎愈来愈不灵活。但这些,都必须透过仔细的教学,唤起学生的觉知。

瑜伽,要慢慢地做,在感受到疼痛到受伤这个模糊的界限要能很清楚地觉知,身体是自己的,脊椎也是自己的,一定要好好爱惜,万一真的出问题了,记得要找一位好医师,但不见得要在大医院找,有看过日剧“白色巨塔”吗,在大医院里,名医很多良医很少,呵,里头讹虞我诈的情节不输商界。那么要如何找到良医?现在,马上帮你推荐一位比良医还神的神医-张国华医师。

张医师是台中国军总医院的骨科主任,这样的title在医界算是小咖,可是你知道吗?他在国际脊椎医学最重要的期刊《Spine》,发表了十一篇论文,海峡两岸两、三万名骨科医生合计,总数论文不过一百多篇,但张国华医生即占十一篇,可谓个中翘楚。从事脊椎外科手术廿五年,执刀超过一万六千人次的张医师,独创十二项手术方法,除了被国际脊椎医学期刊《Spine》誉为“The miracle doctor”(奇蹟医生)。他的医学突破也被Discovery频道看中,花了一年拍摄完成《聚焦台湾:脊椎神医》,让台湾之光向全球播送。 上图:病患救星▲Discovery频道制作的“聚焦台湾”系列报导,以国军台中总医院骨科主任张国华为首集主题人物,并赞誉他为“脊椎神医”。(Discovery提供)

上过瑜伽医学LEVEL 1的课程的同学就会知道,刚柔并济,至柔配上至刚的道理,这是老子道德经里常见的观念,现在来看看张国华如何说,他说:脊椎是支撑人体的重要骨干,前面含大血管与中间为中枢神经,开刀风险相当高。过去,严重的脊椎侧弯无法治疗,手术一旦开不好非死即残,因此他投入脊椎外科苦心研究,希望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有了这个强大的愿望,出身军旅世家的张国华主任,律己甚严,他至今仍维持每天跑5千公尺、吊单杠,保持足够体能。每天生活规律,不菸不酒,为的是就是保持最佳体能状态,在开刀时才能发挥最佳手感,手是外科医师最重要的财产,开刀的手就像是钢琴家的手一样,非常重要。

闲暇之余,张医师修身养性,勤练太极拳,并至中兴大学博士班进修,研究一套符合人体脊椎骨架重建之后,病患可以最省力最有效率的方法进行日常生活的工作。就这样每天苦心研究,张医师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如今已成为国际医界名人的他,态度依旧低调,工作依旧勤奋,仍孜孜不倦坚守岗位,为病患服务。

看完DISCOVERY的专题介绍,我对张医师个人十分推崇,也很佩服他将战术的观念充分应用在开刀上感到佩服不已。他说,脊椎畸形矫正术是用刀见血,事实上跟作战是一个样的,他特别强调:我们是受过军事训练的医师!呵,随时可以拿着手术刀冲锋陷阵,用手术刀做战,这个是我自行想像的画面。他做了很生动的比喻,作战分战略、 战术 、战争三个层次,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能够达到我们目的的,就是最好的战略。就像开刀之前的仔细规划,沙盘推演,就定位之后,就确实执行,检测成果,反复检讨,不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就是开刀如同打战一样,都是人命关天的事,不可轻忽。

这令我想起当年为我开刀的医师,他是医院里有名的医师,和他合作的医疗伙伴每个都是非常顶尖的人员,我也曾是,呵,因为他是有名的大声公,超会骂人,超龟毛,超追求完美,对病人超好,数学一级棒,会先问你有没有保险,再决定手术指定费是多少,,,,,,曾有一个开刀房的护士被他斥责到走路恍神,当场跌个四脚朝天,你可能不知道在开刀房里,任何东西最好不要乱碰,除非你找死,否则最好把眼睛睁大,那个护士就是因为调配的药剂比例,当场被考:化学!这个患者的体重是多少,这个和那个的成分比是多少,最后,这个患者应该要调成多少,若这个患者有心血管问题,又该换成什么成分,然后又是一长串的几比几,,,,,,天呵~她当场被骂:你是猪啊,连这样简单的数学都不会,谁找你来的,你不是这个组的,滚出去,换一个人进来,,,,,连珠炮似的发飇,吓死我了,我数学超烂,赶紧躲在门后,但是雷公一响,他大手一指,比著只露出两个眼睛的我说:XX科小姐,出来,小心点,不要碰到我的手术巾,还有头上的罩灯,听到没?
“听到了,长官”我心里暗自回答,小心翼翼就像老鼠走路一样,以最快的方式完成任务,以最快的速度滚出开刀房,这个单位真不是人待的地方,我是说在他的手下做事。但,各位知道吗?他是院内同事最喜欢指定的医师,呵,因为只有在那个当下,老大才会对你客客气气的,因为你是病人嘛!他对病人超好,呵~我开刀也是找他,不知道,张医师是不是也和我们那个老大一样,我看,,,,,应该是好很多,因为他有练太极拳,在发狂之前,应会先深吸气,再吐气吧…….

祝元旦快乐 JUDY

—————————————————

补充资料一

2008.12.24  中国时报
脊椎神医扬名 再创“台湾奇蹟”
张翠芬/台北报导

从事脊椎外科手术廿五年,执刀超过一万六千人次的国军台中总医院骨科主任张国华,独创十二项手术方法,被国际脊椎医学最重要的期刊《Spine》誉为“The miracle doctor”(奇蹟医生)。他的医学突破也被Discovery频道看中,花了一年拍摄完成《聚焦台湾:脊椎神医》,让台湾之光向全球播送。张国华说,脊椎是支撑人体的重要骨干,内含大血管与中枢神经,开刀风险相当高。过去,严重的脊椎侧弯无法治疗,手术一旦开不好非死即残,因此他投入脊椎外科研究。

矫治畸型 再弯也能拉直

脊椎侧弯发生率约二%,弯曲超过四十度才需要手术。张国华的病人中,多是弯曲达一百多度的严重畸型病患,传统矫正手术须侧面与背部各开一次刀,伤口动辄三、四十公分,风险较大。他采中西合璧治疗方式,在弯曲的脊椎加上钢钉,并以钢索拉直,范围变小,手术仅须二至三小时,病人三天即可下床,一周可恢复正常行动及体态。这是其他国家都做不到的,许多外国医生特地来台取经。

神乎其技 独创十二手术

创新十二项手术方法,包括以杠杆法治疗严重侧弯畸形、洗髓灌顶法治疗S型侧弯畸形、开合法治疗严重驼背畸形,这些突破均发表在国际医学杂志《Spine》上,被期刊誉为“The miracle doctor”。 因S型脊椎侧弯严重背痛影响行动的美籍传教士大卫,三年前接受张国华全新的“洗髓灌顶法”。术后六个月,剧痛完全消失,脊椎回到正常位置,他甚至还参加了铁人三项。大卫昨天到首映会见证,感谢张国华。
成果不凡 赢得国际肯定

民国四十二年次的张国华对太极颇有研究,研创“太极刀法”,开刀时处于“放空”境界,全神贯注在手中的电钻、钉子,根据“手感”执行手术。近十年来,手术成功成功率已达百分之百,目前这类脊椎手术健保均有给付。国内医界大老台大骨科陈博光教授和骨科医学会前理事长陈文哲都同表肯定张国华的医学突破,《聚焦台湾:脊椎神医》将于十二月廿八日晚上十点在Discovery首播。这一系列有五集,还包括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指标人物或台湾重大事件。

喜获新生▲罹患S型脊椎侧弯的患者大卫,手术前X光片(左图)呈现脊椎严重弯曲,胸椎弯曲角度达65度,腰椎弯曲达45度,不但外观畸形,更因压迫内脏、神经造成严重疼痛。 张国华医师为大卫在每节脊椎钉上钛合金钢钉,配合以钢索矫正拉直,手术后X光片(右图)可看到原本严重弯曲的脊椎,已大致恢复正常。(张国华医师提供)

补充资料二:

从事脊椎外科手术长达25年,执刀次数超过16000次,被国际脊椎医学最重要的期刊《Spine》誉为“Themiracledoctor”的国军台中总医院骨科部主任张国华医师昨日表示,国内有2%的人有脊椎侧弯的问题,目前接受过治疗的脊椎患者最小为1.5岁,最长的为85岁。

 
 他,从事脊椎外科手术长达25年,独创十二项手术方法,执刀超过1万6千次,过去10年来,手术成功率达百分之百,被国际脊椎医学最重要的期刊《Spine》誉为“The miracle doctor”。Discovery频道将于12月28日晚上10点首播《聚焦台湾:脊椎神医》,为您介绍让全球医学界惊艳的台湾骨科医师 — 张国华医生。

Discovery亚太电视网资深副总裁暨北亚区总经理林东民指出:“Discovery频道《聚焦台湾》节目站在前线的位置,针对时下重要的议题、科技贡献或最新医学突破,以新的观点为您深入剖析。张国华医生的卓越医学贡献,不仅是‘台湾之光’,连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地的骨科医师,都前来向他学习先进的脊椎手术,这样卓越的人物与故事,是《聚焦台湾》不能错过的报导题材。”

张国华医生于台中县太平市国军台中总医院担任骨科部主任(目前已离开国军医院,在台中大里仁爱医院任职),投入脊椎外科25年。对张国华医生来说,脊椎是支撑人体的重要骨干,内含大血管与中枢神经,开刀风险性相当高,一但开不好非死即残,非同儿戏!加上开刀伤口动辄三、四十公分,又往往非一次手术可解决,病患心理、生理上承受的压力、痛苦是言语所难以形容的。

张医生一年的执刀次数约有六、七百次,换算起来,一天就有两台刀要开,25年下来的开刀次数,直逼一万六千多次,而且这10年,张医生缔造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张医生的治疗方式采行中西合璧,多年来,他不吝惜于将自己独创的治疗方式与国际分享,发表在世界知名医学杂志《Spine》上的论文,篇篇都是以患者为第一考量的心血结晶,他三大知名的治疗脊椎方法:
杠杆法(治疗严重侧弯畸形)、洗髓灌顶法(治疗S型侧弯畸形)、开合法(治疗严重驼背畸形)

突破传统达到一次矫正,且让手术范围成功地从大范围变小范围,规模缩小,时间短、伤口小、复原快,也大幅的提高安全性。

张国华医生出生于民国42年,父亲是湘军,民国38年随政府来台,所以张医生是眷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在这军事教育的环境下长大。他表示:“我喜欢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有不好的地方就想办法改善;不懂的地方就追根究柢,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脊椎畸形矫正术它用刀见血,事实上跟作战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受过军事训练,做个比喻,作战分战略、 战术 、战争三个层次,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能够达到我们目的的,就是最好的战略。”

就因为这样的坚持与执著、战术运用,Miracle Doctor张国华缔造了四个奇蹟:
一:是脊椎严重弯曲的患者,张医生能回复他的体态均匀,这是其他国家尚做不到的,故有许多外国医生前来取经。

二:是十二项手术方法全是台湾原创发明,而非移植外来,让台湾脊椎外科于国际间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在世界知名的医学杂志《Spine》上发表了十一篇论文,海峡两岸两、三万名骨科医生合计,总数论文不过一百多篇,但张国华医生即占十一篇,可谓翘楚。

四:是神乎其技的“太极刀法”,传统中国文化太极的精神与内涵,是张国华医生神乎其技的根源,他自创的太极刀法,是当他开刀时,整个心神会全部收摄起来,让生理、心理处于放空境界,外面讲什么全部听不见,只把精神贯注在手中电钻、钉子的尖端所传回来的感觉,然后根据这些感觉去执行手术,这也就是张国华医生所称的“手感”,也是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之处。

张医生的手感,即使不开刀也成功的抢救了从印尼泗水来求助的司汪迪(Suwandi)先生。司汪迪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曾因驼背接受张医生矫正,但后来发生一次跌倒意外,他的脖子一直不对劲,后严重得下巴都贴到了胸前,无法吞、无法吃,连躺着睡都会因脊椎疼痛而醒来,印尼的医师全部束手无策,所以,司汪迪又来向曾给他重生的张医生求救。

再次来到台湾的司汪迪,孱弱的身躯还带着糖尿病、高血压,张医生的研判是他的身体状况无法负荷开刀,宜徒手扳正,凭“手感”让司汪迪的颈椎复位,而且不能影响到神经、血管。对司汪迪来说,这是最安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但对医生来说可是面临极严峻的考验,因稍一不慎,伤到通往脑的颈动脉,病患就会四肢瘫痪,而凭借双手的微妙手感,张国华医生在不开刀的前提下,再一次挽救了司汪迪的人生!

而问到张医生多年来从事这一行,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说:“你会从很多地方得到回馈-病人的回馈、学术上面的回馈、别人肯定的回馈,这会让你觉得你做这一行是做对了!而且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是有所贡献的。”无悔地奉献一生,只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就是“脊椎神医-张国华”!

“脊椎神医” 台湾之光登探索频道 
首播2008年12月28日(日)下午10:00 => 10PM
重播2008年12月28日(日)深夜12:00 => 12MN
2008年12月31日(三)下午09:00 => 9PM
2009年01月01日(四)上午09:00 => 9AM
2009年01月02日(五)下午01:00 => 1PM
2009年01月04日(日)上午10:00 => 10AM

台湾脊椎中心主任:张国华 主任
张国华主任每诊限70人(预约挂号50人,初诊现场挂号20人),请复诊者利用电话预约挂号。
张国华医师的专属留言版
http://bbs.taiwanspinecenter.com/viewforum.php?f=4

[……]

Read more

分类: 脊椎/骨骼,Bone |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