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學又來上課,我問了更多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現在補充如下:
去年一月發作,症狀是恐慌、不敢出門、暴瘦⋯⋯後來留職停薪三個月,再於三個月後辭去工作,專心養病。
有去看醫師,吃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上星期去看醫師,因為恢復狀況良好,醫生也很好奇:
你到底做了什麼事?你的狀況好很多耶!
她說:我上瑜伽課,在台北,我練習的這個瑜伽,和一般瑜伽很不一樣,是療癒型的瑜伽。
我問,你的醫生怎麼回答?
他說,他也想上這種瑜伽課,因為療癒的效果竟然可以讓他的病人病情改善這麼多,很不可思議。
我記得她是和姐姐一起來,大概也才一兩個月吧,是因為看了書之後,和姐姐一起來上課。但那時並不知道她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她當時沒有提。
我今天問她,你恐慌有改善嗎?
她說,改善很多,來上課之後,就不會有這種整個人很緊張,無法出門的恐懼感。
那你睡眠改善如何?
她說上完課之後,整個人就很放鬆,很自然地就想睡覺了。不會像以前一樣,要靠吃藥入睡。
吃鎮靜劑,是可以睡著,但老師你知道嗎?這個藥有副作用,嗜睡,就是醒來之後,仍然會想睡,腦袋晃神,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我想說的是,因為你內在的身體已經不在逃難模式,來教室上課,透過氣血的循環以及四肢的伸展,再加上各種輔具把身體緊繃的經絡和筋膜放鬆,身體自然會放下警戒模式改為放鬆模式,你上完課後,身體還是溫熱的,回去之後,手心和腳底也開始變暖活,這就證明身體的氣血逐漸恢復。
身和心是相互影響的,心理壓力過大自然會影響到生理的運作,積壓久了,就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其實這條神經是很自律的,交感和副交感,運作得當,但若壓力過大,就像開車猛踩油門,剎車皮很快就壞了,還容易出車禍。
壓力,要懂得釋放。
時時培養自己耐壓的能力,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告訴自己,無論再大的挫折,一切都會過去,面對未來,盡人事,但聽天命。
自律神經會出問題,就是想太多。因此,來教室上課,不要用腦袋去想我做不做得到,就來上課,跟著口令做,用心去感受身體的變化,讓身體來告訴你它的反應。學會放空,不用腦袋,不用心,直觀身體,這點很重要。
另一位運動國手說,她以前練球時,滿身大汗,但奇怪的是,手心竟然是冷的,來教室練習,也沒有太大的動作,但手心卻是熱的。道理也同上,療癒瑜伽重視丹田這把身體的火,溫煦如初陽,透過微熱讓身體血流加速循環到四肢百骸。如此,自然能啟動內在的療癒機制。這對女性,對婦科,對下腹的溫暖特別重要。
以上就是我今天4/20補充的最新資料。
更多她的故事/自律神經失調,如下
============================
我想,今天最開心的事,是聽到同學說:老師,我上個星期停藥了,去看醫師,他評估我的狀況後,告訴我說,可以不用再吃藥了,也就是說,我現在睡眠狀況改善很多,真的,來教室練習之後,改善最多就是睡眠。
對了,我去年生病,暴瘦四公斤。所以,你看到我的臉頰凹陷就是因為我得了”自律神經失調症“,全身出現很多問題,最嚴重就是恐慌,不敢出門,就是全身不對勁,後來,我買了老師的書來看,決定親自來上課。雖然路途有點遠,但我相信我應該可以找到改善自己身體的方法。上老師你的課,我真的有感覺身體變好了。
我問,你的個性是不是很容易緊張?她說,是。她就是很容易緊張,工作壓力也大,長期下來,身體就出狀況了。
今天,我很開心和另一位醫界前輩分享這個案例,他語重心長地的說,我們目前醫界很多治療模式都要改變,醫生不能只會開藥,病人吃藥吃到腦袋無法工作,空空的,根本對病人沒有幫助,要能納入其他的療法,像氣功、瑜伽、針灸等等,你看你的學生來你這裡上課,效果好到可以自動入眠,這就證明藥物並非唯一可以解決問題,很多方法,也可以改善同樣狀況,像是改善生活模式,或是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跳脫出原有的生活架構。
今天,同學的回饋,讓我想到另一位同學。
她是另一個瑜伽會館推薦來這裡上課,年紀約二十五上下,她的狀況也很多,但最大的問題應是下半身單側易水腫,還有不易入睡。她說她都是凌晨三、四點才睡,若遇到每年四至六月,都要上班上到天亮,工作壓力大,再加上作息不定,整個人都暗淡無光。但來這裡上課後,下完課回到家,全身無力,腦袋空空,倒頭就睡,一覺醒來,天亮了。
這種狀況,令她自己大吃一驚,因為睡覺對她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很怕睡不著,因為明天一早還要上班。但上課後,腦袋根本無力思考,一股睡意襲來,整個人就昏了過去。
另一個同學更有趣,下課後,會對我說:老師,我先走了,我的眠來了,眼皮很重,全身無力,等等就會想睡,我要趕快回去,否則眠一走,我又要睜眼到天亮了。真的假的,你的眠來了,會這樣呵!我不可置信地回應。但真的這樣,他要召喚眠,眠不來,但上課後的身心卻容易讓眠自己襲來,睡覺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現代人真的有很大的睡眠問題。我的眠,時間一到,自己會來,即使睡前喝了咖啡,照來,只要眼罩一戴,蚊子不要半夜來咬我,一覺好眠。睡不好,對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隔天根本無法工作,腦袋無法思考,感覺身心是分離的,這樣的日子一天就是折磨,一個星期都渾渾噩噩,真的⋯⋯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只能在家裡等眠來了。呵呵
這令我深思,自己是否要針對失眠這個主題,寫一本書,或是在十月舉行睡眠保健班呢?雖然自己今年都會在水深火熱之中趕出書⋯⋯呵呵呵
補充資料:
頭痛、失眠、疲倦、呼吸急促…… 您自律神經失調嗎?
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
「醫師,我老是失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我經常莫名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應該是自律神經失調。」
「我也沒做什麼事,整天就全身無力沒有元氣。」「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似乎愈來愈常從醫師口裡說出,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診斷名詞,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人真的愈來愈多了嗎?
嚴格說來,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所以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但是臨床上,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的確增加了,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太快,人和人的關係複雜,家人、親密關係複雜,工作及同儕環境也變複雜,金融海嘯、找不到工作的流浪博士……,這些都是壓力來源,而自律神經失調是壓力下引起的症狀,所以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愈來愈常見。
神經衰弱到自律神經失調
過去因為腦科學不發達,不了解精神功能,所有不知原因引起的症狀,包括沒事就覺得累、疲倦、突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盜汗等等,被誤認為是誤犯鬼神,或用精神分析做理性解析,認為可能是童年遇到的衝突,例如和父母的惡劣關係無法化解造成精神困擾,或交了壞朋友引起精神障礙。
對腦科學初步了解後,醫師明白這些症狀可能因為腦本身面對複雜的社會關係而產生的障礙,只是找不出真正病因,「神經衰弱」這個名詞又比起過去的心理學理論還好用,只表示患者的體質比較弱,大眾接受度高,所以這些找不出原因的症狀,都統稱神經衰弱。
但隨著時代進步,神經科學發達了,知道不同的腦神經負責不同功能,腦神經衰弱的解釋太籠統,無法滿足病患想要了解的病因,因此會影響呼吸、心跳、肌肉緊繃等的「自律神經」就被提出來。
當現實生活的壓力很大,造成腦力不足以面對複雜的變動,自律神經會發生警覺度過高的現象。為避開一般人較難接受的「適應困難、焦慮症、憂鬱症」或更嚴重的「精神分裂」等診斷名稱,而自律神經失調也不失於引發種種症狀的真理,所以現在就用這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自律神經失調,來取代過於籠統的神經衰弱。
腦力不夠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獨「一種疾病」,而是眾多疾病引起腦反應的疾病症狀,各種壓力包括疼痛症、各種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等都會加深壓力反應。由於自律神經影響的部位非常多,它的症狀像千面女郎般,讓患者都以為自己真的生了很嚴重又奇怪的病。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前文解釋過,壓力會致使自律神經受影響,每個人幾乎都曾有過因為擔心某件事而睡不著,或拉肚子、頻尿,不停上廁所,但是煩惱過了,這些症狀很快就恢復過來,這些現象都是透過一個共同的神經機轉,也就是自律神經在作用,如果一個人自律神經系統平衡力很高,這些現象很快就好轉,如果平衡力不夠,這些症狀和神經功能的變化就可能長時間存在,形成自律神經失調。
為什麼有些人面對壓力,很快就恢復,有些人卻長時間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二:一是壓力實在太多、太大;二是應對變動的腦力不夠。所謂腦力不夠,並不是說人的智慧不足,智慧只是腦力的一種,腦力還要讓人可以耐得住外界造成的衝突的壓力,以及能耐受面對不可知的明天,這種迷惑感的腦力。
誰是高危險群?
和自律神經有關的耐壓腦力,大略分三種:一是面對物理環境壓力的耐壓腦力,例如應對天氣變化壓力的耐受力;二是面對生理環境壓力的腦力,例如應對月經來潮的荷爾蒙變化,或是疾病、服用藥物等引起的生理壓力的耐受力;三是情緒壓力的腦力,應對人生中酸、甜、苦、辣、澀、鹹等。一旦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就表示當事人某方面的耐壓腦力不足。
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人,第一種就是有精神困擾的人,這類患者本來抗壓性就低;第二種是休息不足者,包括工作太忙及沈迷上網;第三種是眾多壓力齊來,例如工作、家庭及情感等,都出問題,負擔太重;第四種高危險群是疾病纏身的人,因為疼痛也是很大的壓力。
其實可以說,到處都是高危險群,因為現代社會傾向於過著瀕臨自律神經失調的生活。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百百種
幾乎所有症狀都可能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老是覺得心慌慌,快要心臟病發」、「呼吸急促氧氣不足,像是氣喘發作」、「肚子老是痛,一下便秘一下拉肚子」、「每天起床就覺得沒元氣」,生氣緊張時可以「怒髮衝冠」,害怕時腳底發寒、冷汗直流,可以說從頭皮到腳底,血管及皮膚等等,幾乎所有症狀都和自律神經有關。
自律神經的變化常會連帶發生肌肉張力增加。因為當面對危險或是不好的情況,腦的警覺度提高,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會一起動員,讓全身所有的器官及組織來配合,最主要地,肌肉要隨時用力,準備迎接挑戰或躲避逃跑。所以,絕大多數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都有頭痛症狀,因為警覺性會讓人肌肉繃緊,頸部及肩膀僵硬痠痛。緊張時,肌肉的收縮肌和舒張肌同時用力,全身肌肉張度過高,身體過度消耗氧氣及葡萄糖等能量,人也容易全身無力、易累疲倦、沒有元氣。
除了這些共通症狀外,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很千變萬化,有些人會以氣喘等心肺功能症狀為主,有些人則是容易手腳冰冷,讓人奇怪:同樣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表現為什麼不一樣?
實際情形是,自律神經雖然不受意志控制,卻很容易被暗示,而且還有學習效果。有些人可能看過親人罹患心臟病,甚至因而過世,就特別擔心心臟,自律神經失調時就會以心跳過速為主。
明明不舒服 為什麼查不出來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的,只是器官及組織表面上的神經功能,但患者本身器官及組織結構完好,所以檢查儀器往往查不出問題。一般人得知檢查一切正常,可能會很高興,但老覺得不舒服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聽到檢查不出問題,反而會更焦慮,以為:「我病情這麼嚴重,醫師卻檢查不出來,表示我的病一定很嚴重!」自己嚇自己,症狀愈來愈加重。
如果就醫時選對了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遇到警覺性高的醫師,告訴患者「檢查雖然顯示沒有器質上的問題,但並不表示真的沒問題,而是功能上失去平衡」,讓患者知道有人了解他的病痛,他反而會如釋重擔,覺得自己終於有救了。
自律神經是很奇妙的系統,很容易受暗示,所以可能只要醫師給點安慰、或吞顆維他命,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很快就穩定下來。
操練腦力才能治病
自律神經失調要獲得好的治療效果,必須從根本問題解決,學習因應壓力。不過,還是必須以藥物來緩解症狀,例如,有心跳過速或換氣過度等急性不適症狀時,主要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可以給病人穩定交感神經的藥物;如果是腦神經觸發點部位引起的問題,可能開抗焦慮藥物,先使患者腦部穩定下來,或依病情的嚴重度,也可能上述兩種藥物都用。
緊急時給藥很重要,因為壓力除干擾腦細胞功能外,還可能造成結構永久傷害,藥物能讓腦細胞受傷的功能部份回復,不讓傷害變永久,也能避免患者對自己健康信心不足,否則治療效果一直不好,病人很容易對醫生、對自己的健康沒信心,以致於到處逛醫院,拿藥吃了沒效,丟著,造成醫療損失,慮病症也讓患者身心都受煎熬。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藥物雖然在短期解除症狀,但不能只靠藥物,因為藥物的作用只有短暫,而且藥量太大也會造成反應變慢,影響思考及行動,所以更重要的治療,是要學習如何加強自我對腦的操練,增加面對現實種種困擾的腦力,也就是「足定氣靜法」的心腦操練。
慢活更「快活」
要讓自己的腦力足以負擔壓力,迎接各種變化,首先要有充足的休息,休息夠了還要有適當休閒,最重要的是生活優閒一些,不要太急,當壓力問題只在初期,只要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因為生命和心跳一樣,都依著一個節奏運行,如果從早到晚都在想著工作的事,晚上還要看電視或上網辦公,連閉著眼都在思考,變得沒有夜晚,生活沒節奏感,腦神經也會失去健康。
人生的價值觀也要跟著改變,要問自己的生活「充不充實」,不要盲目追求「忙碌才像大人物」的生活,放鬆泡茶、喝咖啡,檢查自己的生活,調配時間、安排順序。學習「慢活」的人生哲學,會讓人更「快活」。
不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只針對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還沒有「習慣化」;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已經成為習慣,就要從心腦操練做起,練習足定氣靜法,每小時3分鐘讓腦休息,恢復節奏感,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兩大系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指的是無法靠人的意志,而是大腦自主管理的神經,主要控制人的呼吸、心跳、體溫及血壓,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像車子的油門,而副交感神經像剎車。當交感神經亢奮時,人的心跳會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腸胃蠕動變慢。傳遞的激素為正腎上腺素,它會讓人肌肉緊繃,隨時保持警覺、提高注意力。
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是抑制,當副交感神經在人體踩剎車時,心跳就會減緩、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腸蠕動增快,讓人鬆弛休息,得以增進消化並保存體力。
一天當中,白天是交感神經較旺盛的時間,讓人體機能可以面對白天忙碌的生活;夜間則是副交感神經活動的時間,減緩心跳、血壓、體溫等節律,為睡眠做準備。因此若自律神經失調,在白天該有體力工作時卻全身無力、疲倦,到了晚上卻神經亢奮,失眠無法入睡,就會引起各種症狀。
足定氣靜法,給神經系統做SPA
足定氣靜法可以說是對神經系統的按摩。足定氣靜,意思是站得穩,氣要定,就不容易緊張。
總共有四個步驟,可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或躺在床上操練。
步驟1:放鬆肩膀。擴胸,把肩頸肌肉往下拉,感覺到肩頸肌肉放鬆。因為肌肉一緊張,肩頸肌肉會很明顯拉上來。
步驟2:做5次腹式深呼吸。先吸飽氣,憋氣2、3秒,然後吐氣。重點是感受深呼吸時,橫膈膜向下壓,腹部肌肉整個放開的感覺,一定要體會這種感覺,才會真的傳達到大腦,讓大腦感覺肌肉放鬆。
步驟3:再做5次腹式深呼吸,同時加上腳趾的動作。吸氣時用力收緊腳趾,像要抓住地板般,憋住2、3秒後,吐氣、鬆開腳趾,頭腦想著腳趾放開的感覺。因為腳趾肌肉很小,用力抓緊再鬆開的動作,會有用力後的疲倦感,微血管的血液會再補充,而有熱熱脹脹的感覺。
步驟4:恢復正常呼吸,但同時做收緊、放開腳趾的動作。改採一般的呼吸方式,以免過度換氣,但此時心緒不要想腳趾,轉而想整個腳底的感覺,讓微血管擴充瀰漫整個腳底。
這四個步驟的特點,是能讓大腦從頂放鬆到底,因為掌控腳底的位置,是在大腦頂部,而掌控呼吸是在大腦底部的腦幹,掌控腹部則在腦中間部位,所以等於整個腦神經都按摩到了。
這套足定氣靜法可連做15分鐘,在頭兩輪深呼吸後,不要再深呼吸,只需輕鬆平穩地呼吸,並輪流把意識放在肩膀、腹部再想到腳底,深深地感受肌肉放鬆的感覺。建議日常生活中,不論何時,即使是開會中,每小時都可做一次,甚至只要3分鐘,讓你的腦隨時可以「放下」。
Q:自律神經失調可以檢查嗎?
A:目前的醫療檢查工具很難偵測到自律神經的功能強弱,因此主要是用排除法,去除器官病變的可能,來了解是否只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當患者抱怨某些主要症狀,如腹瀉或便秘,或心跳問題、呼吸心肺功能的問題,首先可以從患者抱怨的症狀先行檢查,確認沒有器質上的問題,也可同時檢驗血液,確認沒有甲狀腺機能障礙等內分泌問題,並且要詳細問診,釐清是否因服用藥物引發的副作用。若都已經排除器官病變這些情形,而且症狀隨著壓力大小而起伏不定,應該就是自律神經失調了。
另外,也可以從肌電圖檢查發現。當肌電圖檢查顯示患者肌電的聲音頻率太快,也表示患者肌張力太高,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Q: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A:最好趕快就診精神科醫師。然而好的家醫科或神經科醫師或許能提供初期患者不錯的建議,但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已經成為慣性,或這些醫師開的藥及建議改變的生活型態等,都無法有效治療時,那就非得找精神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不可。
很多人怕看了精神科就被定位為「精神不正常」,也有人以為「自律神經失調」要找神經科。其實精神科主治的是腦功能,包括情緒的功能、行為的功能、認知的功能及生理趨力,而神經科主要治療腦結構的問題,患者不要自限於社會對精神科的污名,耽誤治療。
Q:自律神經失調是憂鬱症嗎?
A:憂鬱症和自律神經失調有很大的關聯,但並不一定劃上等號,只有連帶合併焦慮症狀的憂鬱症才會有自律神經失調。不過大多數的憂鬱症患者,處理事物沒有效率時,常會合併焦慮症狀。
Q:自律神經失調能根治嗎?
A:只要能及早面對並接受自己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是可以根治的。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訊號,而非終結結果,就像人發燒時,顯示可能有感染一樣,自律神經失調也是自我提醒腦力無法負荷壓力的警告訊號。
研究已經發現,太大的壓力會造成腦海馬迴萎縮,長期將影響情緒及記憶,為避免壓力形成大腦結構性病變,及早用藥消除壓力對腦的傷害並恢復腦功能,並且充分了解自己腦力的缺點,進行心腦操練,根治自律神經失調非夢事。
Q:失眠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嗎?
A:大部份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都會有失眠的現象,一來因為壓力大,人的肌肉張度很高,很難放鬆下來休息;二來因為腦功能中,睡眠中樞的機轉非常敏感,不管是環境的壓力、生理的壓力及情緒的壓力,都可能引起失眠